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一天,莫文骅将军,时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政治处主任,带着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来到毛主席的办公室,恳请毛主席在空闲时给予指导。莫文骅是广西南宁人,曾毕业于国民党举办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南宁分校。他自幼酷爱读书,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平时,都坚持抽时间读书和写日记。他成为“抗大”领导后,依旧保持着这一习惯。
毛主席非常欣赏莫文骅这种刻苦学习的态度。当听说莫文骅希望他批改文章时,毛主席马上答应下来,并表示等看完文章后,会与他进行讨论。没过多久,毛主席召见了莫文骅。莫文骅一进门,毛主席便笑着起身迎接,并带着戏谑的语气说道:“你呀,莫文骅,真了不起,简直比斯大林还厉害!”
莫文骅听了有些愣住,心里顿时紧张起来,赶忙问道:“主席,是我的文章有什么问题,还是我做错了什么?”毛主席没有立刻回应,而是走到莫文骅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仔细打量了一下他。然后,毛主席慢悠悠地说:“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斯大林为了激励苏联民众抗击侵略者,于7月3日发表了一篇演讲。他的演讲稿不到一千字,简洁明了。你写了三千字,竟然比斯大林的演讲还多了两千字,看来你真是了不起,比他高明得多。不过问题是,斯大林把问题讲清楚了,而你写的文章却没有。”
莫文骅听了后,摸了摸后脑勺,脸上露出些许不好意思的表情:“主席,我的写作水平还有待提高,恳请您多多批评指正。”毛主席见状,笑了笑,不再调侃他,而是邀请他坐下,开始耐心地讲解写作的方法。
毛主席告诉他,写理论性文章时,要注意抓住中心、突出主题,文章要简练而生动。他还提到,写完文章后,应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至少反复修改三遍,才能确保文章的质量。
毛主席对写作的重视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显现无遗。虽然那时战争形势严峻,毛主席仍坚持同时抓好文化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文风原则。比如,《反对党八股》便是毛主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延安时期广泛学习,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整风运动的重要参考资料。
《反对党八股》开篇就明确反对形式主义,指出“党八股”作为一种死板的文风,不但没有推动革命,反而成了阻碍。毛主席的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清晰,语言直接而有力,他在其中揭露了“党八股”对党的危害,强调必须坚决摒弃这种文风。全篇语气磅礴,层层推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毛主席还创作了许多简短且有力的文章。比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虽只有不到200字,却内容丰富,既描述了敌军的溃败,也展现了我军的英勇。通过简单明了的语言,毛主席用这种方式有效传达了战局的发展及我军的胜利。
毛主席一贯提倡简洁有力的写作风格,认为写作要追求精炼,文章要切中要点。他强调,文章的长度应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决定,而不是为了填充篇幅。尤其在战时,毛主席更是要求写短小精悍的文章,避免空洞无物的文字堆砌。
通过这些实践,毛主席的写作风格逐渐形成,他的文章通常都是简洁而有深度,语言朴实却富有力量。在革命岁月中,他不仅在枪杆子上取得了胜利,也在笔杆子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文风,毛主席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影响了无数后人。
总之,毛主席的写作风格注重简练、明确,追求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倡导在文章中抓住核心,避免冗长无意义的内容。这种风格不仅在革命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