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了8年,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安卡拉的美国大学发表了一场震惊四座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戈尔巴乔夫直言不讳地表示:“我的目标就是要消灭共产主义!”这一话语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尤其是在他曾经是苏联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还补充道,自己能够坚定这个信念,主要得益于妻子赖莎的鼓励和支持。他说,赖莎的想法比他更早就反对共产主义。
然而,戈尔巴乔夫是如何真正实现“消灭苏联体制”的目标的呢?他表示,只有处在高位,才能有机会改变体制。为了这个目标,妻子赖莎不断鼓励他努力升职,而升职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个人权力,而是为了推翻现有的苏联制度。
这番话发生在赖莎去世后不久,戈尔巴乔夫在怀念妻子的同时,显得尤为激动和感慨。或许如果没有这次演讲,外界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原来戈尔巴乔夫的思想变化,背后有赖莎的深远影响。赖莎,这位曾经的苏联第一夫人,竟然比戈尔巴乔夫更早认识到西方体制的优越性,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
戈尔巴乔夫与赖莎相识于大学时代,两人都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的学生。戈尔巴乔夫学的是法律,赖莎则专攻哲学。虽然他们的专业不同,但在社会学课程中,他们结识并相爱。1953年,两人毕业后结婚,赖莎来自西伯利亚,婚后随戈尔巴乔夫返回了他的家乡斯塔夫罗波尔,赖莎在那里教授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
按理说,赖莎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授,应该对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仰。然而,她的内心却与她所教授的理念相悖,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原因呢?戈尔巴乔夫在1992年曾公开谈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开始逐渐否定斯大林的政策,这时他和赖莎刚结婚。戈尔巴乔夫对于赫鲁晓夫的改革产生了兴趣,但他对于改革推进的速度感到失望。赖莎则鼓励他要“面对现实,逐步前进”,并告诉他,只有当自己晋升到足够高的位置时,才有可能真正改变社会。
戈尔巴乔夫深受妻子的影响,开始按她的建议,默默地在苏联体制内升迁,最终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而赖莎,作为一位马列哲学的教授,她的转变似乎更加复杂。事实上,赖莎的父母曾被斯大林强制迁往西伯利亚,家庭背景使得她从小就对斯大林及苏联体制产生了不满。随着她接受了西方思想的渗透,这种不满逐渐转化为反对苏联体制的价值观,并且她也开始影响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在演讲中提到,赖莎的思想比他自己更早地反对苏联体制,她的思想变化可能比他的还要激进。这也是为什么他认为,妻子比他更早就有了“消灭共产主义”的信念。
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赖莎也以苏联第一夫人的身份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与前几任苏联领导人的妻子不同,赖莎的出访引起了广泛关注。她的现代化形象和与西方的互动让苏联在外界的形象有了变化。尤其是在美国访问时,赖莎和美国总统里根的妻子相互竞争风头,吸引了大量媒体报道。
其实,赖莎陪同戈尔巴乔夫出访西方,主要是考察西方的体制,并探讨如何将苏联体制改造成更像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事实上很多都是与赖莎商讨后推行的。在某种意义上,戈尔巴乔夫更多的是执行妻子的意愿,而非单纯的自主决策。
因此,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赖莎的作用不可小觑。她不仅在幕后为戈尔巴乔夫提供了思路,还推动了改革的实际进程。有评论认为,苏联的崩溃,某种程度上是这两位夫妻共同努力的结果。
然而,尽管赖莎的理念曾推动改革,戈尔巴乔夫在最后却无法控制局势的崩溃。他取消了苏联共产党宪法地位,实际上就像是把整个体制的基础抽走了,导致苏联的崩溃无法避免。戈尔巴乔夫原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新联盟,继续担任总统,但最终他未能控制住局势。赖莎虽然一直支持丈夫的改革,却未能预见到改革的后果。
当时,戈尔巴乔夫和赖莎都意识到,苏联的解体已成定局。戈尔巴乔夫曾向叶利钦求得退休保障,显示他和妻子都感到了危机。最终,叶利钦与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独立,戈尔巴乔夫再无力回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8.19事件”中,戈尔巴乔夫和赖莎一度被软禁,紧急状态委员会希望他支持他们恢复苏联体制,戈尔巴乔夫若果真站在他们一边,或许历史会有所不同。但戈尔巴乔夫缺乏果敢,在这场变革中没能把握住机会,最终错失了改变命运的时机。
许多人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失败与赖莎的影响有着深刻的关系。赖莎的理念和她对西方体制的追求,可能是苏联走向崩溃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