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本的侵略行为导致中国军民至少3500万人的伤亡,经济损失也无法估量。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日本的军国主义,而这种极端的军国主义,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治天皇。那么,明治天皇究竟有多疯狂?
日本的军国主义本质上是由天皇制催生的必然结果。天皇制度的奠定可以追溯到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也叫做“明治宪法”。该宪法明确规定天皇在国家权力中的至高无上地位,意味着他拥有绝对的权力,这种权力甚至被神化了。
这部宪法特别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统治权,军队不属于国家,而是属于天皇。因此,士兵自称是“皇军”,而“皇军”这一名称,也被汉奸用来尊称日本侵略者。
此外,宪法规定大臣们直接对天皇负责,而非对首相或议会负责。天皇拥有任命和罢免文武官员的权力,首相甚至无法直接罢免大臣,若要罢免,必须以“内阁意见不一致”为理由全体辞职,再由天皇任命新首相重新组阁。
为了加深民众对天皇的崇拜,日本政府通过宣传鼓动忠君思想,把天皇神化,使民众产生了对天皇的无条件效忠和崇拜。日本被描绘成神的国度,大和民族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民族,而天皇则是“万世一系”的神。这样,天皇统治下的军队也被看作是“神的军队”,军国主义行为被认为是执行神的旨意,神圣而合法。
在这种疯狂的民族主义思想下,日本的民众对天皇的崇拜达到了极致。1876年至1880年,明治天皇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巡幸。人们纷纷前来朝拜,甚至有的家庭会收集天皇走过的砂石,认为这些能为家人带来平安与丰收。
1912年7月,明治天皇因病去世,传为“军神”的乃木希典忠诚守灵。天皇葬礼时,乃木希典和妻子一起自杀追随,这一行为让他被视为“国之忠臣”,日本为他举行了国葬,并为他建造神社,塑造铜像。
日本的首相东条英机,也认为自己与日本民众的不同,唯一的差别在于他是天皇任命的首相,他沐浴在天皇的光辉下,才能获得如此显赫的地位。否则,他不过是个“路边的石块”。
日本的军队和政府都由天皇直接统领,形成了政府与军队的严重分离。军队常常凌驾于政府之上,导致军部在很大程度上掌控了国家事务。这种局面也是天皇制度的产物。
二战结束后,一项很有意思的对比浮现:德国战犯中,大部分是政治家,这表明侵略战争主要是由政治家发动的。而日本的战犯中,大多数是陆海军的大将,表明战争的发起者多为军人。
在日本的体制下,内阁完全对天皇负责,而军部与内阁的关系非常复杂,几乎是两个独立运作的政府。军部往往拥有直接向天皇上奏的权力,甚至不受内阁干预。日本的《大本营条例》规定,内阁首相不能干预作战计划的制定,而陆军和海军大臣则有权直接向天皇报告。这种独特的体制,使得政府在许多情况下成了军部的附庸,最终加剧了军国主义的膨胀。
天皇对军国主义的推行,除了在政治结构上制造了这样一套异常的制度外,还通过教育体系加强了民众的忠诚。1890年,明治天皇颁布了《教育敕语》,使得从小学生到成人,都在接受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每到节假日,学校师生必须向天皇的御像鞠躬行礼,甚至还要演奏歌颂天皇的歌曲。
1878年,日本发布《军人训诫》,明确要求军人忠诚、勇敢、奉献,同时禁止他们讨论天皇和朝政。在随后的《军人敕谕》中,天皇宣布军队永远为天皇所统帅,军人必须具备忠诚、礼仪、武勇等美德。
这种狂热的军国主义教育,使得日本士兵视投降为耻辱,而战死沙场的士兵则被视为英雄。甚至有规定,军人死后必须保留最后一颗子弹给自己使用。
在日本社会中,武士被视为最尊贵的阶层,且有“士农工商”的等级体系。从明治时代起,皇室男性成员也都必须加入军队,从军官学校毕业后,进入军队任职,最终成为陆海军大元帅。武士道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激励日本士兵拼死作战的精神支柱。武士道提倡的是,先舍弃自己的生命,再去夺取敌人的生命。而樱花被用来象征武士的精神——短暂而璀璨,最终在最光辉的一刻消失,体现出“在战争中光荣战死,或自杀”是他们最理想的归宿。
通过这些措施和思想的灌输,天皇不仅在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体制,更通过文化和教育的渗透,深深植入了日本民众的心中。这种极端的军国主义最终为二战的爆发提供了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