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江东主要包含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庐江郡六个郡级行政区,其地理范围和战略地位如下:
1. 吴郡
- 郡治:今江苏省苏州市
- 范围:涵盖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
- 地位:江东经济文化中心,水网密布、农业发达,是东吴政权的重要经济支柱。
2. 会稽郡
- 郡治:今浙江省绍兴市
- 范围:包括绍兴、宁波、嘉兴、湖州等地
- 地位:越文化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是东吴在江南地区的文化核心。
3. 丹阳郡
- 郡治:初在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后移至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
- 范围:涵盖安徽南部及江苏西部部分地区
- 地位:军事重镇,控制长江防线,是东吴防御北方政权的前沿阵地。
4. 豫章郡
- 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
- 范围:包括南昌、九江、抚州等地
- 地位:东吴向内陆扩展的跳板,战略地位重要,孙权曾命周瑜南征豫章。
5. 庐陵郡
- 郡治:今江西省泰和县西北
- 范围:地处赣江中游,山林险阻
- 地位:易守难攻,是防御南方势力的屏障,对东吴稳定南方边境至关重要。
6. 庐江郡
- 郡治:初治庐江县西(今安徽省庐江县),后迁至潜山(今安徽省潜山市)
- 范围:包括合肥、庐江、六安等地
- 地位:地处江淮之间,兼具南北战略意义,是东吴与曹魏对峙的前线。
江东六郡的战略意义
- 经济基础:吴郡、会稽郡物产丰富,为东吴提供粮食和财政支持。
- 军事屏障: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控制长江及内陆水道,形成防御体系。
- 扩张跳板:庐江郡毗邻曹魏控制的淮南,是东吴北上抗魏的战略前哨。
历史背景
- 孙策平定江东六郡后,东吴政权得以稳固,为孙权称帝奠定基础。
- 曹操曾感叹:“猘儿难与争锋也!”(难以与孙策争胜),足见江东六郡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