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大事儿说清楚:中国历代大朝代(比如唐、宋、元、明、清)在铸钱的工艺和流程上都会有差异和各自的特色,不能把某一朝代的做法生搬硬套到其他朝代。比如我们现在比较熟悉的清代铸钱工艺,若放在唐宋去照搬,往往会出错。
一、铸钱的方法大体分两个阶段
- 范铸法。也叫“硬质钱范浇铸成钱”。在范铸法里,钱模和浇道需要一次性把整个模具雕刻好,正反两面都做好后再合范浇铸。优点是成型稳定,工艺比较直接;但需要完整的模具,制作成本也较高。
- 翻砂法。以细砂为型腔材料。先用若干母钱把钱形和字样直接印在砂型上,再开出浇道、分正反、合模后铸钱。翻砂法需要母钱来印模,且母钱必须与钱的形制相配套。范铸法不需要母钱。因此如果有人拿着一枚五铢钱说找到了五铢的“母钱”,这种说法基本就不对。
二、范铸法与翻砂法的区别要点
- 范铸法不需要母钱;翻砂法则需要母钱来印模。
- 因此,若你在某个时期的钱里找“母钱”,并不能简单照搬清代的理解去判断它在唐、宋时期的用法。
三、清代与明代、宋代之间的差异
- 清代铸钱时,常看到“雕母”和“铸母”两类,这两种母钱通常都是铜制的。
- 明代的《天工开物》里说过,母钱是锡做的。也就是说,同一类工具在不同朝代材料可能不同。
- 虽然明清两代相邻,但在材料和工艺上确有差异。如果把清代的做法直接套用到唐宋,去找唐宋钱里的“雕母”,就容易找错方向。举例来说,在崇宁通宝等钱币中,看似到处都有母钱,但其实并非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统一、稳定。
- 真实情况更可能是:宋代的雕母并非铜质,而是木质的。几十年前在某钱监遗址里就发现过木质雕母,虽然当时可能没被充分认识,后来才明白它其实是宋代的雕母证据。
四、木质雕母的发现与意义
- 木质雕母确实存在,而且比铜质母钱大一些,这点也符合母钱的功能要求。
- 关于材质,木头要耐用就要选用硬木,或者经过特殊处理,防止磨损快、变形或损坏。像红木等硬木在工匠里就有被用来做雕刻工具的传统。
- 木质雕母被发现后,很多人提出一个有趣的设想:木头母钱的尺寸更大,且易于更换,或许有助于降低流入民间的风险,防止私铸。再者,当母钱用完后,还可以作为燃料,确实有“多用途”的好处。
- 当然,这些都属于历史学者的推测与讨论,核心是要结合实物和文献来判断。
五、铸钱是一门生意,利润决定工艺
- 铸钱的成本、利润和能否盈利,都会影响铸钱局的开停。若铸钱亏本,钱局就会停产或改制。
- 因此,制作“母钱”不能过于复杂,成本也不能太高,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 现在我们看到的清代钱币中的雕母,很多可能只是为了示范或用于上级检查、立样;除了京局之外,地方钱局在日常铸造时,往往会考虑成本、用工以及工艺的实际可行性,从而降低工艺精度,以保证产量和效益。
总结
- 中国历代铸钱的方法并非一成不变,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各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把某一时期的做法直接照搬到另一时期,容易产生误解。
- 范铸法与翻砂法是两大核心思路,前者以整模为主,后者依赖母钱来印模。
- 关于“母钱”的材料和形态,宋代可能就已经出现木质雕母的可能性;清代多为铜制雕母、铸母,而明代则有锡质母钱的记载。
- 铸钱不仅是技术活,更是生意,成本与利润共同决定工艺的选择。研究铸钱时,需结合考古实物、文献记载以及当时的经济背景,避免以偏概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