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历代帝王的尊号时,我们发现夏朝帝王为何称“后”而非“王”或“帝”这一问题,颇为独特。商朝的帝王称“王”,死后才称“帝”;周朝帝王则被尊称为“天子”,而秦朝的始皇帝则正式开始使用“皇帝”这一称号。那么,夏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被称为“后”呢?我们不禁要回顾一下历史文献和甲骨文的解读。
首先,甲骨文的出土为我们揭开了商朝的神秘面纱,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夏政权”,但其中的“后”字提供了重要线索。我们先来看看“王”和“帝”的定义。在甲骨文中,“王”字形像一把斧头,象征着掌握权力的统治者;而“帝”字的本义不清,但在商代,统治者通常生前称“王”,死后才尊称为“帝”。直到秦始皇时期,才开始使用“帝”这一称号,表示至高无上的权力。
那么,夏朝的统治者为什么称“后”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后”字的多重含义。在古代汉字中,“后”字可以指代不同的事物。现代汉字的“后”指的是“后面”或“后方”,而“後”则有“前后”的意思。甲骨文中的“后”字则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它由“人”和“口”组成,表示一个人发号施令,类似于“司”字,意指内政指挥与命令。
“司”和“后”字形相似,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司”指的是外部事务的管理者,而“后”则指的是内政的主导者。所以,若将夏朝帝王的“后”理解为发号施令的统治者,这样的解释是合理的。
然而,甲骨文中的“后”字最初并不完全是指发号施令,而是与“生育”和“养育”相关。我们知道,古代的“后”还意味着“母亲”或“养育者”。例如,商代的“司母戊鼎”最初被解读为“司母戊鼎”,因为“司”字形与“后”相似,后来被更正为“后母戊鼎”,意思是商王的王后所铸。这一改动表明,“后”字已在商代有了“王后”这一意义。
此外,甲骨文中的“后”字与“毓”字(同音)有相似之处,后者表示女性生育的象征。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人通过这一字形表达女性的生育和养育之意。这为我们理解“后”字提供了新的视角,可能夏朝的“后”是指像父母一样养育民众的统治者,而非单纯的发号施令者。
因此,夏朝帝王称为“后”可能源自这一文化背景,表示统治者应像父母一样养育人民。这个观点不仅符合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也反映了原始社会的朴素道德观。若从这个角度来看,夏朝的“后”字不仅承载了君主的权威,也体现了对民众的关怀与责任。
综上所述,夏朝帝王被称为“后”可能与其“生育养育”的象征意义有关,而这种理解比单纯的“发号施令”更为贴近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尽管商代和后来的“后”字已经有了明确的“王后”含义,但在夏朝,“后”字可能同时包含了生育和统治的双重寓意,展现了古代社会对统治者德行和责任的高度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