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匹高头大马上,袁世凯戴着总统帽,帽檐低垂,缓步走向他梦寐以求的总统府。他的眼中闪烁着未来帝王的幻想。大众普遍认为,他想当皇帝的念头,完全是受到了美日的支持和影响,但其实,在他当选大总统之后,就已经开始为自己定做龙袍了。
那是一个寂静的夜晚,空无一人的总统府大厅里,金色的龙袍在光影中熠熠生辉,显得格外耀眼。袁世凯以为一旦称帝,就能拥有美日的支持,成为一个权倾一时的“皇帝”。他即便明知道这意味着成为傀儡,依然心甘情愿穿上那80万银元做成的龙袍,甚至觉得,若是死了也无妨。
然而,这一梦仅仅维持了83天,袁世凯的“帝王梦”迅速破灭。在失去皇位的同年,袁世凯因尿毒症去世。原本大家都认为,随着他去世,军阀的统治会画上句号,国家将恢复安定。但袁世凯去世后,却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惊讶的事。
作为北洋政府的军阀,袁世凯生前拥有大量的支持者。即便他去世,也仍然需要有人为他收尸。而袁世凯在临终时明确表示,不希望国家为他举行国葬,要求家族自行处理:“余之死骸勿付国葬,由袁家自行料理。”
袁家人本打算将他安葬在家族的祖籍地——河南项城。然而,事态出现了转折。有人提出异议,称袁世凯的遗嘱中写道:“扶柩回籍,葬我洹上。”这个“洹上”地方,距离项城有近800里之远,袁家人顿时感到困惑和不解。
洹上位于河南安阳,这个地方袁世凯自小便听说过,家族传说中的祖先——袁绍,就曾在这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袁世凯之前还曾亲自前往安阳考察,并购置了200亩土地。因此,他决定将自己葬在这里,而非祖籍项城,表面看起来似乎违背了家族的传统,却另有深意。
实际上,袁世凯的决定背后有一段复杂的家族历史。他并非袁家的嫡长子,而是母亲刘氏所生的庶出儿子。刘氏在袁家不过是个妾室。在袁世凯担任山东巡抚时,刘氏去世,而按袁家的规矩,刘氏的遗体应当返回祖籍项城安葬。袁世凯本打算为母亲操办一场盛大的葬礼,尽显孝心,却遭到了家族长辈的反对。袁家人认为,刘氏不过是个妾室,怎么能进袁家的祠堂?
这一番侮辱使得袁世凯极为愤怒,心中充满了不甘。尽管如此,他还是忍耐下来,最终简单地将母亲葬在了项城的祖坟旁。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袁世凯的二哥袁世敦趁机再次挑起争端,要求在进袁家祠堂时,刘氏的棺椁不能通过正门,而必须从偏门进入。这样明显的侮辱再次让袁世凯无法忍受,他决定不再与家族妥协。
最后,袁世凯决定将母亲葬于他自己挑选的安阳洹上,并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安身之地。而后,他开始计划为自己建造一座大型墓园,这个墓园后来甚至被他幻想成了皇帝的陵园——一种皇帝专享的规格。
他的“皇帝梦”短短的83天便夭折,但他依旧打算在去世后通过这座“陵园”来完成自己的皇帝心愿。袁世凯去世后,墓园的建设开始了。这座墓园占地139亩,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宏伟壮丽,堪称奢华。可是,袁世凯未能活见这座墓园的完成。尽管如此,政府和袁家仍决定继续建设,并给予了他一场堪比皇帝葬礼的送别。
整个过程中,民众对此并不买账,批评声四起。很多人认为他不配得到如此荣耀,尤其是在他称帝的失败以及种种罪行的背景下。然而,袁家显然不在乎这些外界的声音,他们依然高调地完成了他的“最后心愿”。
墓园的建设一直持续到1918年。期间,社会的不满情绪愈加高涨。最终,墓园完工,并为其取名的问题陷入了争议。袁世凯希望墓园名为“袁陵”,但是这个名字显然不合时宜,容易引发民众反感。最终,袁世凯的旧友徐世昌提出改名为“袁林”,既避免了“陵”字带来的帝王象征,又能满足袁家的虚荣心。
徐世昌的巧妙提议最终化解了这个难题。袁世凯的墓园从此改名为“袁林”,这一变化虽小,却让整个争议平息下来。时至今日,这座“袁林”已经成为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并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区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警示。
虽然在建造过程中受到了不少争议,但“袁林”依旧以其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成为了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