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以“吉金探史·江河共辉”为主题的中华青铜文明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活动由陕西省委网信办、陕西省文物局主办,央广网陕西频道、四川频道、宝鸡市委网信办联合承办。活动期间,记者循着文明的足迹,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和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探访这些守护与传承中华青铜文明的殿堂,了解黄河流域青铜器与长江流域三星堆青铜文明在保护、研究、展示与创新传承中,如何共同书写“多元一体”的恢弘篇章,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央广网西安10月15日消息(记者陈锵)在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展厅里,何尊底部122字的铭文间,“宅兹中国”四个字,三千年前便清晰勾勒出“国家”概念的雏形。而在千里之外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青铜纵目面具那神秘莫测的夸张“千里眼”,发怒无声传递着古蜀先民对谜题的好奇。这南北两座青铜文明的承载地,恰如黄河与长江奔涌交汇的壮阔图景,在中华大地上铺展出古老而现代的文明画卷。
厚重铭文传家国情怀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出的黄河流域青铜器(央广网记者 陈锵 摄)
青铜,不仅是器物,更是黄河流域礼乐文明的坚实载体。渭水之滨的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这里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超过两万件,数量之多、形制之丰、铭文之富,举世罕见。作为镇馆之宝,何尊礼器以其非凡的铸造工艺——三层花(云雷纹底、高浮雕、扉棱),其精湛不仅代表着西周铸造技艺的峰巅,其铭文更是一段镌刻于铜板上的鲜活记忆。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友鼎内长达278字的铭文记载,描绘了周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过程,为了解西周晚期的军事史、民族关系提供了实证。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庞雅妮指出,“从器类变化看,西周中期后青铜器以简约的窃曲纹、重环纹取代了早期繁缛的兽面纹、鸟纹等传统纹饰,铜器组合亦由酒器转向食器。”这细微的嬗变——装饰的化繁为简与功能的重酒尚食之别,正是商人尚酒文化与周人重礼制食观念差异在器形上的有力注脚,亦是商周制度、文化嬗变的实物坐标。
奇异图语抒古蜀秘思
长江上游,鸭子河南岸,三星堆遗址新出土的青铜重器则流淌着不同的韵律。2023年7月27日,承载着文化传承新使命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投入试运行。新馆建筑“堆列三星、古蜀之眼”,如同镶嵌在古蜀大地的神秘瞳孔,眺望着千年遗址的方向。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展出的长江流域青铜器(央广网发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步入新馆,青铜神坛、骑兽顶尊人像、龟背形网格状器等众多“新面孔”震撼亮相。其中有三组文物尤为珍贵:青铜神坛、鸟足神像与骑兽顶尊跪坐人像,它们虽然出自不同祭祀坑,却通过“AI算法+手工拼对”的数字化虚拟修复,跨越千年实现了“重聚”,并以1:1比例3D打印复原,展现古蜀祭祀场景的神秘宏大。
新馆“世纪逐梦”“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大展区,深刻揭示古蜀王国脉络。1500余件(套)文物中,近600件为首次展出,成为解密古蜀文明的崭新窗口。
交融新生谱写时代华章
一北一南,青铜器承载的不仅是地域特色,更是文明交融的密码。从远古时代开始,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交往交流就绵绵不绝。“两河文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满天星斗”的文明模式相辅相成。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院长宁亚莹介绍:“在宝鸡的(弓鱼)国墓地,男女铜人均为空手型,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非常相似。”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西周姬姓王族与周边族群的密切往来和通婚的实证,无声地揭示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开放包容”的深层肌理。
当历史推进到数字时代,两地在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之路上的脚步亦交融共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以“青铜铸文明”展览为平台,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青铜故事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的课堂;三星堆新馆则打造出全国标杆性智慧博物馆:以AI与3D打印修复文物,裸眼立体技术沉浸式还原考古方舱发掘场景,借助先进的投影沙盘再现古蜀王都气象。传统技艺被赋予了新生机,厚重历史与尖端科技于此和谐共鸣。
文化的生命力也在文创新路中蓬勃舒展。宝鸡博物院的“盛世中国尊”“青青”“铜铜”系列文创,让古文字融入现代生活;三星堆则推出“堆堆堆咖啡”“堆堆堆茶”,用创意甜品将纵目面具、青铜鸟等元素巧妙转化,邮局专属编码、千款潮玩让古蜀符号变得触手可及。
两地青铜文明的交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开放包容”最有力的远古见证。这份跨越千年、连通万里的文化基因纽带,不仅守护滋养着我们的民族认同,更持续为人类文明贡献着独特的东方智慧和生生不息的澎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