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征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件事情深刻地影响了毛主席,也让整个红军面临极大的考验——那就是草地分兵。毛主席后来在建国后的斯诺采访中曾回忆,这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之一。面对敌人,他可以毫不畏惧地迎战,但草地分兵不同,站在对面的人曾经是自己的战友,这让他感到无比无力。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本应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然而,经过长途跋涉的红一方面军人数锐减,从出发时的八万多降至一万多人,而红四方面军刚开始长征,战斗人员超过八万,再加上近两万亲属和后勤人员,形成了巨大的兵力差距。张国焘的野心因此逐渐膨胀,他不断向中央索求更大的权力。
为求团结,红一方面军作出许多让步,将部队编制与红四方面军统一,红一、红三、红五军团分别改为红一军、红三军、红五军,红九军团则改为红三十二军。然而,张国焘并未接受中央的善意安排,他心中早有一条偏离中央的路线。
最终,中央决定将两大方面军混编后分为左、右两路军北上。左路军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包含红九军、红三十一军、红三十二军及红一方面军的红五军、红三十二军等,由朱德、刘伯承、张国焘、王树声等领导;右路军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包含红一军、红三军、军委纵队大部以及红四方面军的红四军、红三十军,由毛主席、周恩来、徐向前、陈昌浩等领导。
乍看之下,分配合理,但张国焘的野心很快显露。他撇开原定北上的计划,打算强行率部南下,甚至有极端行动的迹象。无奈之下,右路军中央机关只好率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北上,而徐向前和陈昌浩则带领红四军和红三十军去与张国焘会合。这时,左路军中的红五军和红三十二军的原红一方面军干部陷入尴尬境地:究竟是跟随张国焘南下,还是坚持北上?
在两种选择中,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坚定支持北上,顶住了张国焘的压力。而其他几位高级干部则倾向南下,甚至在会议中公开表达意见。董振堂的立场让张国焘十分愤怒,他安排黄超给董振堂一记耳光。董振堂虽然被羞辱,却没有动手,因为他不愿与战友发生内战。
左路军南下至卓木碉时,张国焘试图“另立中央”,震惊了所有人。刘伯承暗中联系董振堂等人,打算通过武力迫使张国焘回头,但朱德最终劝阻了他们。他认为,如果行动过激,可能导致红军自相残杀,损害革命大局。朱德作为红军总司令,需要权衡全局,保护那些忠于中央的干部,同时稳住红四方面军的队伍,等待适当时机统一行动。
朱德的冷静与远见,为红军最终在陕北会师创造了条件。而董振堂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坚定与勇气,更体现了一名革命者的本色。他虽孤立无援,却毫不动摇,坚持北上路线。可惜的是,董振堂后来牺牲在西征的路上。毛主席在追悼会上感慨:“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若他能幸存,作为与彭德怀、林彪齐名的红军主力军团长,他的成就无疑会更辉煌。
这段历史不仅彰显了长征的艰险,也显示出红军在极端条件下,面对内部分裂和个人野心时,依然能保持团结、坚持正确方向的智慧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