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德国战犯法肯豪森被押解到比利时接受审判。作为德军在比利时的头号战犯,法肯豪森被比利时民众痛恨至极,大家都希望立刻将他送上刑场。然而,就在此时,一位名叫钱秀玲的中国女性站出来,说:“我要为法肯豪森辩护。”
钱秀玲,曾被誉为“比利时的中国母亲”,为了一位众人唾弃的战犯挺身而出,让整个比利时为之一震。她坚信,法肯豪森应该得到宽容,而她的坚持最终让比利时最高法院重新审视法肯豪森的罪行。在她的努力下,比利时法庭最终决定将法肯豪森的死刑改为12年有期徒刑。
为什么比利时法庭对这个德国战犯如此宽容?钱秀玲又为何要为他辩护呢?
01 战后审判,法肯豪森获得从轻发落
二战结束后,法肯豪森被带到比利时法庭,作为德国入侵比利时的首要战犯,他的罪行足以判处死刑。钱秀玲得知后心急如焚,她认为法肯豪森并非死罪。为了减轻他的刑罚,钱秀玲放下工作,四处奔走,呼吁人们帮助她。她还主动接受比利时媒体的采访,向公众讲述她当年如何帮助比利时人。
钱秀玲说道:“大家知道我救了100多名比利时爱国青年,但我要告诉大家,没有法肯豪森将军的帮助,我不可能做到这些。”她努力联系曾经获救的比利时人,请他们为法肯豪森作证。在法庭审理时,钱秀玲亲自为法肯豪森辩护,并带领那些曾被她救助的人出庭作证,讲述法肯豪森曾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他们。
在最后一次审判中,钱秀玲犹如一个总导演,把控了全局。她动情地陈述了自己的救人故事,强调这是法肯豪森与她共同努力的结果。最终,法庭被她的坚韧与勇气打动,决定将法肯豪森的死刑改为12年有期徒刑。
02 两国之缘,军事援华
法肯豪森,原名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1878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普鲁士贵族家庭。19岁时,他便成为德国第91军团的陆军少尉。1900年,法肯豪森随联军入侵中国,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的他,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他曾在柏林大学东方学院深造。
一战时,他在德国盟友奥斯曼帝国服役,因表现出色被授予勋章。退役后,他曾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直到1930年。然而,1934年,他再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这次他以军事顾问的身份协助中国抗日。
法肯豪森在中国时,通晓日军的战略战术,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军事指导。他主持了长江江阴要塞的防御建设,并推动中国军队购买德国军火,训练了三支德械师。在淞沪抗战中,这三支德械师大破日军,为中国军队的作战能力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德日关系的紧密,法肯豪森的军事援华工作被希特勒下令中止。尽管如此,法肯豪森依然坚守个人信念,决定继续留在中国帮助抗日,直至1938年,被迫离开中国。
03 情谊深厚,助人不遗余力
1943年,二战进入胶着状态,法肯豪森重返战场,成为德国驻法、比利时的战区最高行政官。此时,钱秀玲已经成为比利时的著名人士,受到战时局势的压力,她联系上了法肯豪森。她的请求是希望法肯豪森能够帮助她救出一个名叫罗杰的年轻人——他是一名反抗德国统治的抵抗者,被德军判处死刑。
钱秀玲知道,法肯豪森有很高的军事地位,但他是否愿意帮助她,这个问题她心里并不确定。尽管如此,她仍然决定向法肯豪森求助。见面后,法肯豪森被她的勇气和决心打动,答应会尽力帮助她。果然,钱秀玲很快得到消息,罗杰被成功救出。
从此,钱秀玲多次往返于比利时各地,每一次请求法肯豪森帮助,他都竭尽全力。在德国纳粹的严密监控下,法肯豪森依然尽可能利用自己的权力,帮助那些处于危险中的比利时人。
04 艰难时刻,法肯豪森冒险救人
1944年6月,德军突袭比利时小城艾克兴,抓捕了96名青年作为人质,威胁如果无法找到反抗组织成员,就会枪杀所有人。这时,抵抗组织负责人找到钱秀玲,请求她再次求助法肯豪森。虽然法肯豪森已被盖世太保监视,但他依然在最后时刻尽最大努力,用自己的权力和资源救出了这些人。
法肯豪森冒着被革职甚至生命危险的风险,帮助这些无辜的平民。他的行为不仅是为了友情,更是因为他深信人性中的善与正义。他的内心充满对和平的渴望,也不忍心看到无辜的人遭受战火的摧残。
05 善行回报,历史的印记
法肯豪森在比利时的功绩最终得到了宽容,他因表现良好只服刑了3年多,便提前获释。1966年,法肯豪森在柏林去世,享年88岁。
战争是无情的,但人性的光辉却能在困境中闪耀。法肯豪森与钱秀玲的故事,不仅是跨国友情的见证,更体现了人类在黑暗时代中的伟大博爱。他们的勇气、智慧和坚韧,值得后人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