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60年的一个夜晚,朱元璋正在沉睡中,突然被一个老和尚叫醒,声称要与他谈禅。朱元璋听后,心中有些不以为然,但还是跟着老和尚进入了谈话。
老和尚高深的禅语刚刚说出口,朱元璋便将宝剑架在了老和尚的脖子上,问道:“我现在要取你的项上人头,凭你的参禅境界,怕不怕死呢?”老和尚面对着那把冷冰冰的剑,心中一阵惊慌,差点吓得尿裤子,于是结结巴巴地回答:“怕!”
朱元璋听后,哈哈大笑,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继续睡觉。看似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但背后却隐藏着深意。那么,为什么朱元璋在这个时候会这么做呢?
原来,当时朱元璋刚刚经历了一场决定他一生命运的大战——龙湾之战。陈友谅带领当时最强大的舰队,意图攻占朱元璋的根据地南京,几乎要让他从历史上消失。朱元璋在刘伯温和康茂才等谋士的帮助下,凭借少量兵力逆转战局,成功击退陈友谅,并夺取了大量敌舰,为日后的战略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斗刚刚结束,朱元璋心情紧张已久,急需放松放松自己。于是,他没有带随从,只身穿着平常的便装,带着宝剑走出了门。在经过自己亲手争取来的这片土地时,朱元璋的心中不禁五味杂陈。夜幕降临时,他看到一座寺院,不禁想起自己多年前作为和尚时的经历,于是忍不住走了进去。
寺院的住持看到他进来,心中有些警觉。朱元璋虽然衣着朴素,但手持宝剑,面容中透露出一丝冷峻的气息,住持心想:“这个人看上去不像是普通的信士,可能是某个山上的土匪,还是来侦查的。”面对这样的情况,住持当然不敢轻易招惹,生怕他会做出不利于寺庙的事情。于是,他勉强请朱元璋吃了一顿晚饭。饭后,朱元璋表示希望在寺中借宿一晚。住持原本想拒绝,但看朱元璋眼中隐隐的杀气,最终还是同意了。
朱元璋进入房间后,由于过度疲惫,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可是住持却心有余悸,担心这个来历不明的人会做出不利的举动,所以他一晚上都未能安睡。到了半夜,住持终于决定唤醒朱元璋,并提出想和他聊聊禅理。
朱元璋是个极其精明的人,心里自然明白住持的真实意图。于是,他表面上应承了下来,准备和老和尚谈禅。在谈话开始时,老和尚问起朱元璋的身份。朱元璋随口回答自己是一个游侠。老和尚听后,心中不禁暗想:“什么游侠,不过是个游手好闲的混混罢了。”
于是,老和尚开始以居高临下的语气劝告朱元璋,称他应在这乱世中做些正经事,趁机读些佛经,体会其中的奥妙。朱元璋听后,心中并不认同。他的目标是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而不是在这里讨论什么佛经的奥妙。于是,他反问道:“佛经有什么奥妙?”老和尚随即开始故作高深地讲解,但朱元璋的内心却在想着:这些年,战乱让百姓生灵涂炭,而你们这些有吃有喝的和尚,却能闲来参禅,这与老百姓有何相干?
正当他心情不爽时,朱元璋突然拔剑出鞘,将剑架在了老和尚的脖子上,威胁道:“我现在就取你项上人头。”老和尚吓得连忙开口:“要钱我给你,只要你不杀我!”朱元璋听后一阵大笑,说道:“百姓正在遭受战乱,你们这些有钱有饭吃的高人,怎能有心情参禅?”
说完这些话,朱元璋收剑回鞘,准备回到房间继续休息。老和尚被吓得不轻,战战兢兢地问:“请问施主尊姓大名?”朱元璋没有回答,只是留下一个高傲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
第二天早晨,老和尚急忙赶到朱元璋的房间,想要了解他的身份。然而,朱元璋早已离去,并在墙上留下一首诗,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疑问和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