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铁人”王进喜的故事以及他的后代。
王进喜之所以被称为“铁人”,并不是因为他在大庆油田工作时表现突出,而是因为他在此前的工作中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才被调到大庆油田的。王进喜出生于1923年10月8日,甘肃省玉门市金堡王家屯的一个贫困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王进喜从小便开始要饭,6岁就开始讨饭,10岁时放牛,12岁便开始背煤。
1937年,王进喜因躲避国民党抓壮丁,遇到了一位从油田来的老乡,并在这位老乡的引荐下,年仅14岁的他来到了玉门油田工作。玉门油田在当时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掌控的唯一中型油田,工人在这里工作可以避免被抓去当壮丁。尽管王进喜最初只是做些零活,由于当时国民党对油田工人待遇不好,王进喜并不觉得工作很艰辛。
1949年,解放军解放了玉门油田,油田的工人待遇有了大幅提升。食堂不再吃窝窝头,改为大米和白面;宿舍里也安装了木板床,工人们得到了新的工作服,甚至还有剧团来油田演出。所有这些变化使得原本混日子的王进喜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飞跃。27岁的他开始立志成为一名真正的石油工人。
王进喜决定考取钻井工人,尽管他因为文化水平低,首次考试未能通过,但他并没有气馁,开始刻苦学习文化知识,最终在第二次考试中成功考上了钻井工人。到了1956年,王进喜已经是玉门油矿的劳动模范,他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24小时不离工地,甚至将自己的被褥直接放在井口上,昼夜不停工作。
1957年9月,王进喜创下了全月累计钻井进尺5009.47米的世界纪录。此后,他被授予“钻井闯将”称号,带领的钻井队也被评为“钢铁钻井队”。1959年,王进喜还受邀到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并参加了国庆10周年的观礼。正是因为他在石油行业的突出表现,王进喜才被调到大庆油田,成为当地的关键人物。
1960年3月,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伍来到大庆油田。刚到时,他们住在当地赵大娘家里,但赵大娘奇怪地发现,王进喜已经半个月没有回过家了。后来得知,王进喜习惯了在工作现场吃住,白天黑夜都在钻井工作。赵大娘感叹道:“你们的王队长真是个铁人啊!”这句话很快在大庆油田传开,王进喜的“铁人”称号也广泛流传。
1960年4月,王进喜的先进事迹在一次技术座谈会上被石油部部长余秋里介绍,并号召全体员工向他学习。从此,整个大庆油田掀起了学习“铁人”的热潮。而王进喜,也永远与大庆油田紧紧相连。
1970年,王进喜因胃癌去世,享年47岁。王进喜一生育有五个孩子,其中长子王月平在1952年出生。王月平小时候便跟随母亲一起到大庆。由于当时大庆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王月平回忆说,冬天不仅冷,而且几乎没有食物。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天,王月平和母亲不得不去地里刨冻土豆、冻萝卜来吃。由于后勤供应不足,他们甚至在家门前种起了土豆、萝卜和黄豆。
当时的生活十分艰难,王进喜作为全国闻名的劳模,每月的工资不到100元,而他要养活全家十口人,还要支援一些生活困难的工人。王月平记得,父亲每年都会给一位因工伤去世的工人家里寄钱,而这笔钱有时能高达200元——这几乎是王进喜两个多月的工资。由于家庭困难,16岁的王月平决定参军,离开家里去部队服役。在他参军的过程中,父亲王进喜从未去看望过他,只给过他最贵的礼物——一支铅笔,这支铅笔还是由一位回家探亲的工友带来的。
王月平退伍后,回到了大庆油田工作,并进入了曾经父亲工作过的1205钻井队。在大庆油田,王月平从未以“王进喜的长子”身份自我介绍,他的身份大部分人并不知道。王月平在大庆油田工作多年,最终成为地下资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并在此岗位上退休。对于一些自媒体文章称王月平曾担任大庆油田副总的说法,王月平表示那并不准确。
王进喜的其他子女中,除了由于身体原因早逝的幼女王月英外,其余子女都在大庆油田工作,并已经退休。如今,王进喜的孙子们也进入了大庆油田工作,真正践行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诺言。
这就是“铁人”王进喜的故事以及他的家人们的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