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最为丑陋的一段历史,虽然它并不光彩,但依然被记载在史书中,并且在某些地方被美化过。
在这场变革的前夜,李世民揭发了太子李建成和王爷李元吉与宫中妃子有染的事情。这样的丑闻,早在隋朝时期就曾发生过,李世民不必亲自出手,李渊就能处理他们。然而,李世民却利用这一点作为借口,为自己的行动找到了一个“正当理由”。第二天,玄武门之变爆发,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并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
从战功上看,李世民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将领,但李渊并未立即将他立为皇帝。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都出自窦皇后,是有资格继承帝位的。但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通常年长者会优先继位。李渊虽然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并允许他建立独立的军事机构,实际上太子李建成的地位仍然压在李世民之上。李渊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两股势力达到相互制衡,但结果却引发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在权力争斗面前,连亲情也显得微不足道。
事实上,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几乎是注定的,最终要么你死,要么我活。而在事后,李渊对李世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在见到李世民时,第一句话便是:“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这里的“投杼之惑”是指曾母因误听谣言而怀疑自己儿子的忠诚,最终不得不逃离家园。李渊虽然没有逃跑,但心中已然埋下了怀疑的种子。父子之间的裂痕,终于在某一天彻底爆发。
李世民为了彻底断绝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继位希望,做出了一个令人心寒的决定:他杀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这些侄子中最年长的不过二十岁,最小的还在襁褓中。李世民果断下手,这一切不过是为了那个皇位。而三天之后,李渊正式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
杀害这些侄子的背后,藏着两个深层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李渊摇摆不定,他始终不愿确定谁是真正的继承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还在,他们的存在意味着李渊的继承人之路还没有最终确定。而李世民的果断做法,消除了李渊的顾虑,确保了继承的稳定。第二个原因,则是要消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势力。李建成作为太子,李元吉作为王爷,早在李渊计划统一中原时就开始了权力的培养,尤其是李建成,在河北积攒了大量的支持者。如果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还活着,他们的支持者依然可能与李世民作对,给他的统治带来麻烦。
十个侄子的死亡,起到了震慑作用。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府邸里曾有上百名忠诚的部下,这些人心里恐惧万分,害怕自己也会成为下一个目标。李世民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解除了他们的恐惧,让他们知道,变故已经过去,不必再为昔日的主公报仇。然而,尉迟敬德提出,杀一儆百才是正确的做法,“假如还要牵连他们的党羽,就不是谋求安定的做法。”李世民通过这种方式,成功转移了矛盾的焦点,让李建成和李元吉成了唯一的“元凶”,而其他人则得以幸免。
李世民对待将士们的态度同样考虑到了安抚。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天策军是他日后治国的重要力量。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还活着,长大后必定会知道真相,调查当年的事情,并展开复仇。杀父之仇,家族蒙难,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承受之痛。所以,李世民决定让将士们免除后顾之忧,免去他们的担心,甚至宽恕了那些曾参与变革的亲信。
出乎意料的是,李世民不仅宽恕了李建成的党羽,还保留了所有侄女的性命。保留侄女,李世民心中有着多重考虑。首先,侄女们对他并无威胁。自汉武帝以来,公主的政治地位逐渐下滑,到了唐朝,公主们几乎无法干预朝政。其次,李世民的做法是想通过这种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历史上许多“造反案件”中,杀死男丁、保留女眷的先例并不罕见。而对于李世民来说,宽容是他的治国方针,过于严苛反而容易激起反感。
最后,李世民保留侄女们还有实用的意义,尤其是通过和亲来巩固政权。在唐朝,皇太子的女儿可以封为郡主,嫁给贵族或权臣是重要的政治手段。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被封为闻喜县主,嫁给了刘应道,这样的婚姻将有助于拉拢刘家,也有助于李世民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权力。通过这些亲戚关系,李世民巧妙地消除了潜在的威胁,同时也加强了自己与各方势力的联系。
而李婉顺的生命,也承载着父亲李建成未完成的愿望。作为李建成的女儿,她的生活充满了警觉与压抑,这样的命运成为了李世民对那些谋反者的警示:如果失败,你的后代将会过上如履薄冰、心惊胆战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