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曹操在洛阳遇到董卓的暴政后决定逃离。他一路跋涉,白天走路晚上宿营,最终来到兖州的陈留郡,与其他反对董卓的诸侯联合起来,参与反董联盟。
曹操是豫州沛国谯人,虽然他的家族不像袁氏和杨氏那样显赫一时,但也算是有历史背景的豪族。在当地,曹氏一族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然而,按理说,曹操应该回到自己的家乡,依靠家族势力来发动反董的行动,为什么他偏偏选择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兖州陈留郡呢?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得从曹操逃离洛阳谈起。
曹操离开洛阳的原因和路线
189年,董卓篡权,废除了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汉献帝,开始实行暴政。董卓的行为引发了许多人反感,但为了安抚一些人,他给了不少人官职。袁绍被任命为勃海太守,袁术是后将军,而曹操则被任命为骁骑校尉。
曹操见董卓越加暴虐,预感到京城即将发生大乱。而且,身为骁骑校尉,他的职务几乎没有实权,这让他觉得待在洛阳毫无前途,反而可能被卷入董卓的权谋中。于是,曹操决定离开洛阳。
曹操不像袁绍那样,董卓给了袁绍一个渤海太守的职位,袁绍可以直接前往渤海,而曹操只是个名义上的官职,根本没有地方可以去。所以,他的选择是一路向家乡走。
从洛阳到豫州,最直接的路线是经过兖州、陈留郡,再到沛国谯县。这个路线最安全,也最符合曹操的需求。然而,曹操的离开并非公开,董卓视他为逃犯,并派人追捕他。
曹操经过中牟县时,正巧被一个亭长抓住。幸运的是,县里的功曹认识曹操,并通过劝说让县令将他释放。于是,曹操继续前行,最终进入了兖州,来到了陈留郡。
曹操为何停留在陈留郡?
按计划,曹操应该回到家乡招兵买马,但在中牟县的那次危机后,他决定改变路线,前往陈留郡。这里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陈留太守张邈。
张邈是兖州东平人,董卓任命他为陈留太守,主要是为了安抚那些不满的党人。董卓的手段是,将这些党人分派到各地担任官职,以此拉拢他们。张邈正是这样一位人物。
曹操到达陈留郡后,得到了张邈的热情接待。实际上,曹操和张邈原本就是朋友。张邈性格豪爽,曾以侠义闻名,帮助过许多人。曹操和张邈的关系也非常好,以至于张邈在曹操危难时毫不犹豫地提供庇护。
当时的曹操,几乎是孤身一人,甚至在逃亡途中被抓,显然没有能力回到家乡招兵。正是张邈的援助,让曹操决定在陈留郡停留,并开始谋划自己的事业。
不敢回家乡的原因
虽然曹操的家乡豫州沛国谯县是他的老家,但他并没有选择在那里发起起义。原因之一,是因为豫州当时有一位强人——豫州牧黄琬,正是由于黄琬的铁腕治州,豫州变得安定下来。黄琬的威信非常高,治下盗贼不敢作乱,地方安定。
而且,黄琬对于地方的豪强地主有着极大的威慑力。曹操的家族正是当地的大地主,如果曹操回去发展,必然会与黄琬产生冲突。实际上,曹操的父亲曾经试图在豫州招兵,但被黄琬杀害,可见黄琬的权力和影响力之大。
而袁术,虽然同样是大士族,实力也很强,但他并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汝南郡汝阳,而是去了荆州南阳郡。这与曹操的决定类似,因为豫州的局势使得很多人不敢回到家乡展开军事行动。
总结
曹操没有回到豫州沛国谯县起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陈留郡有张邈这位朋友的帮助,二是因为豫州牧黄琬的存在,使得曹操无法在家乡开展事业。黄琬在豫州的治理让许多地方豪强无法活动,包括曹操家族。而董卓也早已注意到黄琬的威胁,将他调回京城,换上了孔伷来担任豫州刺史。
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导致了反董联盟的形成。如果黄琬没有被调走,曹操等人或许会选择其他路线,但历史的发展因这些关键人物的决定而发生了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