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生机大会上,关于蜀汉史料缺失的问题,常常引发争议。不过,归根结底,我们不应将责任推给其他人。事实上,帮助前朝修史的做法,最早始于南北朝时期。虽然《汉书》是东汉人所写,但最初并非官方编修,而是班固个人的私下工作,而且当时由于历史书籍的公开,班固还因此入狱。而《后汉书》也是南朝范晔编撰的私史,东汉灭亡后,许多人纷纷尝试撰写关于东汉的历史。至于《三国志》,更无需提及,它也并非当时官修史书的一部分。《晋书》是西晋时期开始进行官修的,但直到唐朝才最终完成。因此,西晋政权根本没有义务,也没有意识要为蜀汉编修史书。
至于三国时期为何没有专门的国史编纂工作,这恰好反映了当时史官制度的萌芽阶段。最早的官方历史书《东观汉记》便是东汉朝廷组织编修的,然而编写国史并非常态化的工作。根据记载,《东观汉记》至少修订了五次,每次都动员了大量的官员和学者。最初一次是在光武帝去世后的汉明帝时期,涉及的内容包括光武帝的传记以及开国功臣的事迹等。这些记录并非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而是由他儿子在事后安排专人搜集编撰的。
此后,尽管东汉多次组织过国史编纂工作,但这种工作始终没有形成常态。即使是陆机在晋惠帝时期才开始撰写关于三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传记,这也反映了历史编纂工作并不频繁。至于孙吴,直到孙权即位多年后,才开始推进修史工作。史书记载称,最初的两位史官,丁孚与项峻,虽然在孙权时代被派遣负责编修历史,但由于种种原因,工作一直未能完成。等到孙亮继位后,才有了进一步的推进,然而即便如此,历史修编工作仍不顺利。
所以,三国时期正处于史官制度的萌芽阶段。尽管东汉早期就开始了史官制度的试探,但直至曹魏时期,才有了正式的历史编纂官职——著作郎,而在曹魏之后的各朝中,这一职位才逐渐固定下来。而蜀汉及吴国,显然不可能效仿魏国去设立类似的官职。结果,孙权等在编修历史的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甚至不得不“乱指派”不合适的人选,这也导致了史料缺失和编史工作进展缓慢。
许多人提到蜀汉历史没有详细记载的原因,常常会提到两个典型例子:一是史官“言景星见”的记载,但这里的史官其实指的是天文官员,职责主要是记录天文异象;二是陈寿曾在蜀汉担任东观秘书郎,他后来撰写《三国志》时,凭借自己在东观的工作经验,能较为轻松地查阅大量资料。然而,陈寿即便是利用东观的优势,依然在书中留下了不少遗憾。例如,他在《蜀书》中的评价中提到,刘禅没有设立专门的史官,因此很多事件和人物的事迹都无法收集或记录。
再举个例子,蜀汉的重要人物如吴懿、吴班等,尽管他们在当时功勋卓著,但因为史料不足,很多人的事迹并未详细记载。其实,类似的情况并非蜀汉独有,其他朝代,如曹魏和孙吴,也面临类似的史料丢失问题。
此外,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还通过亲自“访求往事”的方式,尽可能地收集资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史料的缺失。但有些人认为陈寿可能“故意遗漏”了某些事迹,实际上这反映的是历史编纂过程中的不易和局限性——许多资料已经无法得到,或因为时过境迁,无法从当事人的后代那里获取确切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陈寿在评价蜀汉的历史时,曾表示遗憾,特别是在刘禅时期没有设立专职的史官,这也直接影响了蜀汉历史的记录。因此,即使他在《三国志》中已经尽力将当时能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记载,但对于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仍然存在大量空白。
总体而言,蜀汉并非故意忽视史料的编撰,而是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历史资料的稀缺。就算是那些政治历史比较完善的朝代,也常常面临类似的挑战。因此,我们不应过于苛责蜀汉历史的缺失,毕竟陈寿和他的同僚已经尽力将可得的历史信息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