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称“皇帝”的君王。他13岁就登上王位,22岁开始亲自处理政务,等到39岁时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可他并没有真正把中国全部吞并成一个整体,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国家叫卫国仍在存在。原来在他之前,诸侯们通常被称作“大王”。秦始皇觉得这个称号太弱,无法显示自己的气势,于是自称“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的君主头衔。由于商鞅和吕不韦的功绩,秦国得以稳固,卫国也被秦国保留着,直到秦二世时才彻底灭掉卫国。
据传说,在西周初年,周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叫康,被封在今天河南北部、河北南部的地方,成为卫国的第一位侯国君主,被史家称作卫公。卫国在当时曾经像齐国一样,被公认为一支较强的力量;但后来周平王对卫国发动了战争,卫国遭到杀戮。那些曾经出兵营救周朝、立下大功的诸侯,因此被周平王任命为卫公。卫国表面上发展得不错,但随着时间推移,卫国的命运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传闻里还提到卫国的权力阶级经历了起伏,公众对一些怪诞的故事听闻后往往摇头叹息,觉得这是亡国的征兆。
这个故事中的主角,被后人称为历史上“唯一被人吃掉的皇帝”——卫懿公。相传他偏爱养鹤,视鹤为吉祥与高雅的象征。卫懿公沉迷养鹤,甚至把养鹤的花费摆在比国政和大臣更重要的位置。鹤在宫中被分成两类:对最亲近的鹤享受大夫级待遇,较次一些的也能得到士的待遇。宫廷里甚至有太监的职责不是侍候皇后,而是伺候鹤。正因为他只迷恋鹤,忽视治理国家的事务,卫国的民生逐渐陷入困境,政务空转,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到了公元前695年,一支强大的北方部落突然来犯,卫公慌乱不安,命令军队抗击。可是军队的士气低落,甚至有人提出:既然养鹤的待遇这么高,何不让鹤上场去打仗?没有人愿意认真执行他的命令。最终卫公只能靠自己去应对来敌。战斗开始时,卫国的军队外散,敌人来势汹涌,卫国的命运陷入危机。据说在混乱之中,卫国的臣民甚至有被野蛮人杀害的悲剧,卫公最终也成为史上“被吃掉”的帝王的传说。
卫国因此而被摧毁,卫国的人民成了流亡者,他们汇聚在一起,数量大约五千人。后来,宋国和郑国将卫国的人民迁徙到曹国居住。再经齐桓公的帮助,卫国曾经短暂地恢复了一些力量,但土地面积很小,几乎没有在国际事务中发言权。从此,卫国的命运逐步走向衰微,成为魏国的附庸国。进入战国时期,卫国的命运更加艰难,君主的头衔也从公爵下降为侯爵,最终又回归为一个相对低下的诸侯国。卫国就这样逐渐沦为魏国的附属国,魏国再次被秦国灭掉后,卫国也在附属状态中失去了独立性,但理论上仍保留国君、土地和人民,只是实际已难以独立运作,等同于被外部大国掌控的一个小国,直到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