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初期,魏国虽然地理位置不算最优,但相比韩国来说已经算是较为有利的。然而,其他国家为何总是盯着魏国而不是韩国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魏国实在太强了。
在那时,如果中原地区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存在,结局往往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这个国家将吞并所有其他国家,要么其他国家联手摧毁它。我们可以从春秋初期的郑国的历史中得到启示。当时的郑国在郑庄公的领导下,实力雄厚,堪称中原的霸主。而这一点,导致周边的国家只能选择二选一:要么与郑国对抗,要么被郑国吞并。最终,郑国的霸主地位迅速崩塌,其国力大不如前。魏国的命运与郑国类似,当它强盛时,其他国家也只能选择通过打压它来维持平衡。
魏国的衰落为秦国提供了机会,秦孝公成功将魏国的势力赶至黄河以东,几乎彻底削弱了魏国的控制力。秦孝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后去世,继位的是秦惠文王。虽然商鞅变法的成功让秦国变得强大,但商鞅被秦惠文王驱逐,最终死于非命。有人说商鞅死于乱军之中,也有传言说他被秦国抓获后被处死。
有些人认为没有商鞅,秦国的发展应该会停滞。但事实证明,秦惠文王接任后,秦国不仅未衰退,反而逐步强盛起来。秦惠文王在继位后,迅速夺取了魏国大片领土,将魏国的疆域缩小到仅剩河南一带。到了秦惠文王继位后的第九年,函谷关成为秦国的控制区域,这标志着秦国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然而,正当秦国扩张势力时,问题也随之而来。秦国逐渐成了新的霸权国家,曾经联手对付魏国的各国,如今也联合起来反对秦国。虽然秦国的函谷关防守固若金汤,其他国家进攻不易,但秦国同样面临一个严重的局限——一旦函谷关被堵死,秦国也无法从内陆撤退,这让它面临巨大的困境。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秦国朝廷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主张通过分化关外诸侯的联盟,瓦解敌人的力量;另一派则认为,虽然分化诸侯有可行性,但时间成本过高,不如先南下占领巴蜀,巩固自己的后方,再逐步向东扩展。
经过深思熟虑,秦惠文王最终决定先南下吞并巴蜀地区。虽然巴蜀当时还很落后,不是一个立即能带来巨大利益的地区,但秦惠文王眼光独到,深知巴蜀的重要性。首先,巴蜀的土地非常肥沃,适宜耕作,一旦开发,将极大提升秦国的粮食供给能力。其次,巴蜀作为一个偏远的地区,也可作为秦国在遇到国内危机时的避难所。因此,虽然进攻巴蜀意味着冒着风险,但一旦成功,将带来长远的好处。
史书中有一则寓言般的故事,讲述秦国送给蜀国一尊石牛,蜀国为了搬运这尊石牛修了一条从蜀国通往秦国的道路。就在道路即将完工时,秦国突然发动攻击,十个月后,整个蜀地归秦所有。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但反映了两国之间对修路的重视。
尽管这条修路工程的真实情况可能比传说中复杂得多,但无论如何,秦国和蜀国都有修路的计划。蜀国最初希望借助秦国的力量来帮助自己统一巴蜀,而秦国则趁机发动进攻,迅速占领了蜀地。随后,秦国通过修建都江堰等工程,大规模开发巴蜀,极大地增强了其经济和军事后备力量。
然而,在秦国南下的同时,楚国并没有坐视不理。楚国也开始西进,夺取了巴国并向黔中、巫郡扩展,导致秦楚两国的领土接壤,威胁到了秦国的安全。面对这个新威胁,秦国不得不寻找应对策略,而这一切将成为秦国未来历史发展的关键。
这段历史中,秦惠文王通过吞并巴蜀,为秦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战略支撑,同时也让秦国的地理位置更加优越,为后来的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