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亚洲四国谢幕:锡金、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南越与南也门的终局
锡金王国的终站,不在山谷里而在公投票箱。19世纪中叶起为英属保护地,1950年与印度签署条约,外事与防务由德里掌管;1975年举行全民投票,赞成并入比例逾九成七,随后改设“锡金邦”。末代却嘉尔帕尔登·通杜布离境,王国在邮票与国徽里成为记忆。印度外交部档案所引条约要点是“印度负责锡金的国防与对外关系”,学界据此认定其主权已高度外移。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寿命仅三年。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合并为阿联;同年北也门与阿联组成宽松的“阿拉伯联合诸国”协定体,但未并入。1961年9月,叙利亚人民议会宣布恢复“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名号,事件在大马士革电台一纸通告即告定局。纳赛尔的联合设想在官僚整合与地区权力不均中瓦解,留下一套鹰徽与纸币,成为考古式线索:邮票在,国家不在。
越南共和国(南越)从“越南国”(1949)过渡为共和国(1955),在《巴黎和平协定》(1973)后失去外援。1975年西贡陷落,南北统一,法统终止。战争中美军死亡约五万八千人,非三十万之数。对照文献,读胡志明《越南独立宣言》(1945)的句子“人人生而平等”,可见两套合法性话语的冲突:一方诉诸民族自决,一方强调反共防线。南越的纸币与政令留存军政制度层面的痕迹,却无法抵挡补给线、民心与国际承认的消长。
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南也门)诞生于1967年英军撤离后的亚丁,走社会主义路线,与北方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制度各异。1990年两方签署统一文本,成立“也门共和国”;1994年南部尝试再度分离,未果。南也门的档案里,工会章程与安全委员会通报构成另一类“一手材料”,映照冷战边界如何在港口与山地间拉扯。
补订一则:二战前亚洲的独立国家远不止中国、日本、暹罗。伊朗(波斯)、阿富汗、尼泊尔、不丹、沙特、土耳其皆在列,故“新生国家”统计须谨慎。若论战后新生或因帝国解体而独立者,除韩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色列与东帝汶,1991年的哈萨克也不应被忽略,中亚五国同属苏联解体后的新国家谱系,而非只“其四”。
四国消亡的共同线索,是主权的外移与制度的失衡:锡金的保护—并入链条、阿联的联盟—解体逻辑、南越的国际承认—战场逆转、南也门的意识形态—统一协议。器物(邮票、纸币)、公文(条约、协定)、广播与宣言构成证据链,指向“国家并非永恒器物”的史家。
你还注意到过哪座“已消失的国家”的遗痕?一枚旧币、一段广播、一纸公文,往往能揭开它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