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湛江的历史人物,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的清朝官员——礼部尚书陈瑸。他不仅是清康熙时期的清官贤臣,也是湛江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陈瑸,字文焕,号眉川,生于1656年,去世于1718年秋,享年62岁。他出生在海康县附城乡南田村(现今的广东雷州市附城镇南田村)。有人认为,陈瑸是海康人,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因为他确实在这里出生,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
在中国,寻根问祖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许多家庭都讲究追溯祖源,不能忘本。陈瑸的家谱显示,陈瑸的祖先陈明在数百年前迁居至海康附城南田村。陈瑸是第五代才在这个地方出生的。不过,陈瑸的家谱并没有详细说明陈明之前的祖籍,导致后来有一些关于陈瑸祖籍的猜测和流传的故事。例如,有人说陈瑸的祖籍地是南三岛的田头村,而陈瑸的裔孙们在2000年还回到田头村认祖归宗,赠送书画表达他们的敬意。
2000年10月2日,陈瑸的后代在田头村参加了陈氏小宗的重修落成仪式。陈瑸的裔孙们带着对家族的思念和尊敬,向田头村赠送了几幅精美的书画作品。陈鸿盛,作为陈瑸的第九代孙,亲自捧着这些画作,表达了他们300多年来寻根溯源、思乡之情。他赠送的两幅国画作品《为千里寻踪》和《凯旋归来》分别表现了兄弟二人千里寻宗的艰辛和最终归家的情景。这些画作至今依然保存在田头村,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尽管陈瑸的裔孙曾希望能将康熙赐给陈瑸的牌匾搬回田头村悬挂,但因为该牌匾为文物,无法移动,他们采取了另外的方法,通过拓印制作了一块复件,最终成功将其悬挂在陈氏小宗内堂。这个拓件如今成为了田头村陈氏小宗的宝贵文化资产。
陈瑸的后代对陈瑸的敬仰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文化传承上,还体现在他们与田头村的联系上。每年,他们都会回到田头村,祭拜先祖,并带来“同宗同源,兄弟情深”的牌匾。这些举动展现了他们对家族的深厚感情和对传统的尊重。
陈瑸自幼生活在雷州半岛的边远地区,但他凭借自身的品德和才干,成为了清朝一位备受尊敬的官员。他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考中进士,之后历任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学政、台厦兵备道以及湖南、福建巡抚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陈瑸始终保持廉洁自律,为民请命,成为了清廉政治的楷模。
陈瑸的治绩非常显著,他在福建、台湾、古田等地推行新政,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关心民生,积极推动农业发展,为百姓排忧解难。他始终秉持“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疑”的座右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就了自己的廉洁形象。
陈瑸在康熙年间的卓越贡献,最终使他被康熙皇帝封为礼部尚书,这也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的一生清正廉洁,治政有方,至今仍然是湛江乃至广东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陈瑸不仅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位历史文化的传承者。他的事迹和家族的寻根故事,不仅是湛江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中尊祖敬宗、重视传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