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陷入了短暂的混乱,缺乏明确的领导者。高层之间的权力斗争不断加剧,同时也发生了两起严重的流血事件,进一步激发了国人对外来势力的仇恨。
5月30日,英国军官指挥国际巡警开枪扫射上海街头示威的群众,造成大量伤亡,这起事件被称为“五卅惨案”。随后,6月23日,一艘法国炮舰停泊在广州英租界附近,向举行游行的群众开炮,英国人也趁机用机枪扫射,造成大量死伤,这一事件被称为“沙基惨案”。这两起惨案使得中国社会弥漫着浓重的悲愤情绪,而广州作为革命中心,局势更是风云变幻。
汪精卫当选主席
7月1日,国民党在权力斗争中选举出了由16名委员组成的国民政府,并成立了8人组成的军事委员会。汪精卫当选为这两个委员会的主席。很多人认为汪精卫已经接过了孙中山的接力棒,成为接班人。但事实上,汪精卫之所以能够当选,实际上是因为他是左派和右派之间的一个妥协者。由于左右两派激烈争斗,汪精卫作为一个中间偏左的政治人物,得到了两方的支持,最终在选举中胜出,压倒了左派的廖仲恺和右派的胡汉民。
尽管汪精卫的当选表面上似乎缓解了党内的紧张局势,但左右两派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此消除,反而更加剧烈。8月20日,廖仲恺遭遇刺杀,国民党立即成立了一个三人调查委员会,蒋介石也成为其中一员。
廖仲恺遇刺与国民党的权力斗争
廖仲恺的遇刺成为了当时国民党内外的焦点,大家纷纷猜测背后是否有更大的政治阴谋。廖仲恺不仅仅是一个党内重要人物,他还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支持工农运动,倡导国共合作,他的死绝不能被轻描淡写。为此,国民政府立即成立了由汪精卫、许崇智和蒋介石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着手查明真相。
蒋介石的地位也开始悄然上升。在国民党改组后,凭借黄埔军校的军权,他被选为军事委员会成员,逐渐崭露头角。调查结果显示,廖仲恺的刺杀是右派分子策划的,而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是主要嫌疑人之一,胡汉民因此深陷其中。汪精卫抓住这个机会,借机打压胡汉民,虽然他表面上表示不相信胡汉民与事件有关,但还是迫使胡汉民流亡海外。国民党右派遭到重创,汪精卫在党内和政府的权力进一步增强,但他仍然缺乏控制军权。
汪精卫与蒋介石的权力斗争
此时,汪精卫意识到,要完全掌握国民党的最高权力,他必须获得军权。而当时的军事部长许崇智是蒋介石的上司,不会轻易交出权力。于是,汪精卫决定联合蒋介石,联合发难。通过一番精心策划,汪精卫和蒋介石“发现”许崇智与陈炯明关系密切,且许崇智手下的军官与廖仲恺的遇刺案有牵连。趁着许崇智不备,蒋介石带领黄埔军校的学员解除了许崇智部队的武装,随后还将其免去军事部长职务,剥夺了他指挥粤军的权力,并将他驱逐出广州。
这次操作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内权力格局,汪精卫的对手仅剩下蒋介石和他自己。然而,汪精卫并没有意识到蒋介石的野心,依然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局势。殊不知,蒋介石已经在背后悄悄筹划对汪精卫的致命一击,准备利用自己的军事优势和权谋将汪精卫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