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影响,中国人民的思想相对封闭,面对西方的先进思想时,显得十分落后、保守和陈旧。中国的传统观念不仅被封建礼教所束缚,也受到西方思想的猛烈冲击。正是在这两种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具有新时代思想的杰出人物。
民国时期是女性思想崛起的关键时期,南京的金陵女校被视为女性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起点。从这里走出的女性,成为了建设新中国的力量,而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位重要的推动者,那就是吴贻芳。
吴贻芳出生在一个思想开放的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九岁时,她便进入女子学堂学习,勤奋好学,勇于接触并吸收西方的新思想。然而,好景不长,在她十六岁时,父亲遭遇冤屈被迫跳江自杀,而不久之后,母亲和兄弟姐妹也先后去世,吴贻芳在短短一个月内失去了所有亲人。从一个拥有幸福家庭的少女,转瞬间变成了孤苦无依的孤儿。
尽管遭遇了巨大的家庭打击,吴贻芳并没有沉沦,她迅速振作起来,迎接生活的挑战。姨夫出于怜悯将她接到北京抚养,并为她找了一个英文教员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金陵女子大学的美籍教师诺玛丽,在她的推荐下,吴贻芳进入金陵大学继续深造。金陵大学成了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里不仅是她求学的起点,也成为她人生的重要归宿。
尽管金陵女大的社会影响力并不大,它是一所由基督教创办的教会大学,且首届毕业生只有五人。但吴贻芳在五四运动期间,亲自扛起校旗,走上街头参加游行,让金陵女大的名字也开始被更多人知晓。
吴贻芳从金陵女大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师任教。后来,她因缘际会认识了美国蒙特霍利克女子大学校长,并通过她的推荐,开始了赴美留学的生涯。在美国学习期间,吴贻芳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她不仅努力学习,还时刻关注国内局势,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面对一些侮辱中国的言论,吴贻芳毫不畏惧,勇敢反击。
有一次,澳大利亚总理发表了侮辱中国的演讲,称中国不仅落后,且政府无能、人民愚昧,还挑唆亚洲人民侵略中国,称中国人为“野蛮人”。吴贻芳恰好参加了这场演讲,听到这些恶言,她感到愤怒,立即站起来抗议:“这是对中国最严重的污蔑!”并愤然离场。回到家后,她迅速撰写了一篇报道,第二天便在《密执安大学日报》上发表,以此驳斥了那些侮辱中国的言论,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留学归国后,吴贻芳受聘为金陵女大的校长,重新回到母校,让她倍感亲切。然而,此时的中国正面临军阀混战和列强侵略的双重困境,吴贻芳深知,单靠她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局势。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教育,特别是针对中国女性长期被封建礼教束缚、思想固守的现状,吴贻芳深感痛心。于是,她立刻着手改革金陵女大的教学体制,推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但人性化的校规。
当时,金陵女大的宗旨是培养合格的基督教徒,吴贻芳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不完全适应中国的需求。于是,她保留了学校推崇“厚生”精神的部分内容,即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同时淡化宗教成分,转向注重学术、道德教育和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吴贻芳尤其重视人格的培养,特别是当时中国女性普遍还抱有“依附男人”的传统观念,吴贻芳认为,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是改变女性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
此外,吴贻芳还注重学生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还强调辅修专业技能课程,帮助学生文理兼修,以便毕业后更快地融入社会。她的这些教学理念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金陵女大也因此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一股清流。社会上甚至有“男有蔡元培,女有吴贻芳”的说法,足见吴贻芳的影响力。
虽然吴贻芳在教育界贡献巨大,但她从不热衷于政治。国民党当时试图控制高校,吴贻芳坚决抵制,但她并未阻止学生们参与爱国活动。她对中共事业非常支持,却对国民党政治内部的尔虞我诈深感厌恶,这也是她两次拒绝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原因。
尽管她不愿涉足政治,吴贻芳依然积极参与国家大事。1938年,她参加了第一届国民参政会,1941年再次参加第二届。抗日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她和五名代表一起赴美宣传抗日,成功争取到美国的支持。在与罗斯福总统会面时,吴贻芳用坚定的态度和理性的语言陈述了日本侵略的罪行,甚至得到了罗斯福的称赞。
吴贻芳的智慧和坚定让她赢得了人们的敬佩,也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她还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旧金山的联合国制宪大会,成为所有签字成员中唯一的女性。
1979年,吴贻芳荣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的“智慧女神”奖,这是专门为世界杰出女性设立的奖项。她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在教育和抗战事业方面,令人铭刻在心。为了教育事业,吴贻芳一生未嫁,奉献了自己的一切,这种无私的付出,是许多人难以做到的。
吴贻芳的一生,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女性独立思想觉醒和国家独立奋斗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