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日军侵华长达14年,为何入侵印度5个月就放弃?原因令人哭笑不得
迪丽瓦拉
2025-10-14 17:31:42
0

前言

1944 年 7 月,东南亚雨季的泥泞中,一支日军部队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印度英帕尔盆地撤退,士兵们衣衫褴褛,不少人因疾病和饥饿倒在路边。

谁能想到,这支五个月前还扬言 “拿下印度如探囊取物” 的 10 万日军,如今却只剩残兵败将,不得不狼狈退出战场。

要知道,日军侵华战争持续了 14 年,即便面对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也从未如此迅速地全线撤退。

为何在印度战场上,仅仅五个月就宣告失败?

当揭开这场战役背后的细节,会发现日军的溃败不仅源于战术失误,更有诸多 “令人哭笑不得” 的客观因素,可以说 “连老天都不站在他们这边”。

日军为何要打印度?

日军对印度的进攻,并非一开始就纳入战略计划,而是二战后期轴心国陷入颓势后的 “被动选择”。

1943 年起,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局势发生逆转,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也接连丢失岛屿,东南亚的盟军则开始筹备反攻。

此时,德国向日本提出要求,希望进攻英属印度,一方面能牵制英美在东南亚的兵力,另一方面可切断中国与盟军的补给线 ,中印公路,这条公路当时正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输送抗战物资。

对日军而言,进攻印度还有一层现实考量:他们在缅甸战场已陷入困境。

1944 年初,盟军开始对缅甸的日军形成合围,若不主动开辟新战场,日军很可能被彻底困在缅甸。

于是,时任日军第 15 军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主动请缨,提出 “英帕尔作战计划”,主张渡过印缅边境的钦敦江,夺取英军在印度的英帕尔基地,进而打开进入印度的通道。

牟田口廉也当时信心满满,甚至在军中宣称 “日本帝国陆军所向无敌,印度迟早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他之所以如此狂妄,一是认为英军在印度的防御薄弱,二是误判了补给能力,他计划让士兵 “就地取材”,靠抢夺当地物资维持作战,却忽略了印度东北部复杂的地形和气候。

然而,英军早已洞悉日军的企图。

时任英军第 14 集团军司令的斯利姆将军,通过侦察机发现日军在 1944 年初频繁扩建曼德勒至印缅边境的公路,还在边境囤积物资,立刻判断出日军可能进攻英帕尔。

斯利姆随即制定了三套应对方案:要么在日军渡江时正面拦截,要么主动渡江突袭,要么退守英帕尔盆地诱敌深入。

经过反复推演,他选择了最后一套方案,英帕尔盆地物资充足,且日军渡江后需穿越山地,补给线必然拉长,英军可凭借充足补给与日军打持久战。

1944 年 3 月,牟田口廉也率领 10 万日军渡过钦敦江,正式发起英帕尔战役。

起初,日军凭借兵力优势突破了英军几道防线,一度占据上风。

但他们没意识到,一场 “噩梦” 才刚刚开始。

五个月就溃败了

日军进攻印度很顺利,可是守住成果却太难,才几个月,日本溃不成军。

日本的溃败,首先源于 “致命的补给漏洞”,牟田口廉也原本计划让士兵 “就地取材”,但英帕尔盆地的英军早已提前疏散了当地民众,并销毁了可被日军利用的物资。

日军渡过钦敦江后,需要穿越数百公里的山地,道路崎岖难行,雨季来临前,补给车还能勉强通行,可进入 4 月,东南亚的雨季如期而至,山路变成泥潭,补给车根本无法前进,只能靠士兵徒步运送。

更糟糕的是,英军掌握了制空权,美军派出 45 架运输机,不断向英帕尔基地运送枪炮、弹药、食品甚至香烟、饮料。

英军士兵在阵地里物资充足,而日军的补给线却频繁遭到盟军飞机轰炸,不少运输队还没到达前线就被摧毁。

到 5 月,前线日军已出现严重断粮,士兵们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充饥,甚至有部队因饥饿发生内讧。

比饥饿更可怕的是 “疾病蔓延”,日本的气候和印度完全不一样。

雨季的高温高湿环境,成了细菌和病毒的温床,日军营地缺乏药品和清洁水源,流感、疟疾、痢疾、霍乱等传染病迅速蔓延。

根据日军战后档案记载,当时约 3 万日军感染疾病,其中不少人因缺乏药品死亡,伤寒更是让士兵们痛苦不堪,有的部队战斗力直接下降三分之二。

反观英军,不仅有充足的药品储备,还搭建了临时医院,士兵生病后能及时治疗。

斯利姆甚至还安排了 “心理战”,通过飞机向日军阵地投放传单,上面印着日军士兵饥饿的照片和英军丰盛的伙食,配文 “放下武器,就能吃饱饭”。

不少日军士兵看到传单后,斗志彻底瓦解,纷纷选择投降。

牟田口廉也曾试图挽回局势,他调遣后备部队增援,还亲自到前线督战,但此时的日军早已军心涣散。

6 月,英军开始发起反攻,日军防线全面崩溃,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令撤退,撤退过程中,日军又遭到英军追击,不少士兵因饥饿、疾病或英军炮火倒在撤退路上。

1944 年 7 月,英帕尔战役正式结束。日军伤亡高达 5.3 万人,其中战死 2.5 万人,病死、饿死 2.8 万人,剩余部队也失去了战斗力。

这场战役,成了日军陆战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也彻底粉碎了他们入侵印度的企图。

日军侵华 14 年,能凭借持续的补给和适应中国战场环境坚持下来,可在印度,却因忽视地形、气候和补给,五个月就狼狈撤退。

这种 “哭笑不得” 的失败,本质上是日军战略误判和对客观环境漠视的结果,他们以为能像在中国战场那样 “以战养战”,却没料到印度的自然环境和英军的准备,会给他们带来如此沉重的打击。

英帕尔战役的结束,不仅让日军失去了开辟新战场的可能,更鼓舞了亚洲各国的抗日士气。

从此,日军在东南亚战场彻底转入防御,一步步走向战败的结局。

而这场战役也留下一个教训:任何忽视客观环境、盲目自大的军事行动,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参考资料:日军惨败的英帕尔战役——“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戚苏源 薛利梅,中国军网,2021年9月23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香料在历史上曾是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关键因素。中世纪的欧洲,食物简单且质量差,再加上保存食物的需求...
原创 二... 二战后亚洲四国谢幕:锡金、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南越与南也门的终局 锡金王国的终站,不在山谷里而在公投...
海外学者“对话”中国文物 中新社上海10月14日电 题:海外学者“对话”中国文物 中新社记者 王笈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4日...
礼县第十八辑文史资料《礼县社火... 日前,由礼县政协文化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主编的礼县第十八辑文史资料《礼县社火》,正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
原创 元... 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建都历史,始终与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以及后来的南京、北京密切相关。从周朝到汉唐时...
原创 皇... 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是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天生性格坚毅,勇敢善战。在征战朝鲜与...
原创 抗... 吴克仁,这位抗日名将,生于1894年,来自牡丹江市宁安市的一个贫困满族家庭。19岁时,他考入保定陆军...
原创 当... 在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时期,大禹为了解决黄河泛滥的问题,采取了疏导水流的方法,历时13年才让黄河恢复了...
原创 秦...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独特的帝王之一,他不仅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还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最让人疑惑的...
原创 外... 1839年,大清帝国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以示禁毒决心。国人群情激奋,举国...
原创 他... 唐宪宗李纯被誉为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最具作为的皇帝,他的治国功绩尤其突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成功平定了藩...
原创 爸... 中华民族是一个吃苦耐劳且充满开拓精神的民族,历史上不乏许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勇敢地在海外打拼,创造出属...
原创 清... 提到湛江的历史人物,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的清朝官员——礼部尚书陈瑸。他不仅是清康熙时期的清官贤臣,...
原创 解... 1950年5月10日,琼崖纵队的领导人邀请了解放军渡海作战的高层指挥官们参观五公祠,并在祠前合影留念...
“台湾光复与南海诸岛收复主题展... 新华社南京10月13日电(记者陆华东、朱筱)13日,由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和图书馆共同主...
原创 荆... “城”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指的是城墙;第二,城墙以内的地方;第三,指代城市,它是与“乡...
原创 四...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成功登基,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刚刚登上皇位,老天却给他出了个大难题:他...
原创 非... 在非洲有一个独特的部落——沃达贝部落,在这里,男人为了吸引女性的注意,会花费六小时精心打扮自己。这与...
原创 秦... 提到秦始皇,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君主,也有不少人因为焚书坑儒的事件,认为他是一个暴君。近年来,...
故宫太和殿受降,二十万民众见证... 故宫太和殿受降,二十万民众见证的胜利时刻 1945年10月10日,故宫太和殿广场旌旗招展,二十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