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 年 7 月,东南亚雨季的泥泞中,一支日军部队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印度英帕尔盆地撤退,士兵们衣衫褴褛,不少人因疾病和饥饿倒在路边。
谁能想到,这支五个月前还扬言 “拿下印度如探囊取物” 的 10 万日军,如今却只剩残兵败将,不得不狼狈退出战场。
要知道,日军侵华战争持续了 14 年,即便面对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也从未如此迅速地全线撤退。
为何在印度战场上,仅仅五个月就宣告失败?
当揭开这场战役背后的细节,会发现日军的溃败不仅源于战术失误,更有诸多 “令人哭笑不得” 的客观因素,可以说 “连老天都不站在他们这边”。
日军对印度的进攻,并非一开始就纳入战略计划,而是二战后期轴心国陷入颓势后的 “被动选择”。
1943 年起,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局势发生逆转,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惨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也接连丢失岛屿,东南亚的盟军则开始筹备反攻。
此时,德国向日本提出要求,希望进攻英属印度,一方面能牵制英美在东南亚的兵力,另一方面可切断中国与盟军的补给线 ,中印公路,这条公路当时正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输送抗战物资。
对日军而言,进攻印度还有一层现实考量:他们在缅甸战场已陷入困境。
1944 年初,盟军开始对缅甸的日军形成合围,若不主动开辟新战场,日军很可能被彻底困在缅甸。
于是,时任日军第 15 军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主动请缨,提出 “英帕尔作战计划”,主张渡过印缅边境的钦敦江,夺取英军在印度的英帕尔基地,进而打开进入印度的通道。
牟田口廉也当时信心满满,甚至在军中宣称 “日本帝国陆军所向无敌,印度迟早是我们的囊中之物”。
他之所以如此狂妄,一是认为英军在印度的防御薄弱,二是误判了补给能力,他计划让士兵 “就地取材”,靠抢夺当地物资维持作战,却忽略了印度东北部复杂的地形和气候。
然而,英军早已洞悉日军的企图。
时任英军第 14 集团军司令的斯利姆将军,通过侦察机发现日军在 1944 年初频繁扩建曼德勒至印缅边境的公路,还在边境囤积物资,立刻判断出日军可能进攻英帕尔。
斯利姆随即制定了三套应对方案:要么在日军渡江时正面拦截,要么主动渡江突袭,要么退守英帕尔盆地诱敌深入。
经过反复推演,他选择了最后一套方案,英帕尔盆地物资充足,且日军渡江后需穿越山地,补给线必然拉长,英军可凭借充足补给与日军打持久战。
1944 年 3 月,牟田口廉也率领 10 万日军渡过钦敦江,正式发起英帕尔战役。
起初,日军凭借兵力优势突破了英军几道防线,一度占据上风。
但他们没意识到,一场 “噩梦” 才刚刚开始。
日军进攻印度很顺利,可是守住成果却太难,才几个月,日本溃不成军。
日本的溃败,首先源于 “致命的补给漏洞”,牟田口廉也原本计划让士兵 “就地取材”,但英帕尔盆地的英军早已提前疏散了当地民众,并销毁了可被日军利用的物资。
日军渡过钦敦江后,需要穿越数百公里的山地,道路崎岖难行,雨季来临前,补给车还能勉强通行,可进入 4 月,东南亚的雨季如期而至,山路变成泥潭,补给车根本无法前进,只能靠士兵徒步运送。
更糟糕的是,英军掌握了制空权,美军派出 45 架运输机,不断向英帕尔基地运送枪炮、弹药、食品甚至香烟、饮料。
英军士兵在阵地里物资充足,而日军的补给线却频繁遭到盟军飞机轰炸,不少运输队还没到达前线就被摧毁。
到 5 月,前线日军已出现严重断粮,士兵们只能挖野菜、啃树皮充饥,甚至有部队因饥饿发生内讧。
比饥饿更可怕的是 “疾病蔓延”,日本的气候和印度完全不一样。
雨季的高温高湿环境,成了细菌和病毒的温床,日军营地缺乏药品和清洁水源,流感、疟疾、痢疾、霍乱等传染病迅速蔓延。
根据日军战后档案记载,当时约 3 万日军感染疾病,其中不少人因缺乏药品死亡,伤寒更是让士兵们痛苦不堪,有的部队战斗力直接下降三分之二。
反观英军,不仅有充足的药品储备,还搭建了临时医院,士兵生病后能及时治疗。
斯利姆甚至还安排了 “心理战”,通过飞机向日军阵地投放传单,上面印着日军士兵饥饿的照片和英军丰盛的伙食,配文 “放下武器,就能吃饱饭”。
不少日军士兵看到传单后,斗志彻底瓦解,纷纷选择投降。
牟田口廉也曾试图挽回局势,他调遣后备部队增援,还亲自到前线督战,但此时的日军早已军心涣散。
6 月,英军开始发起反攻,日军防线全面崩溃,牟田口廉也不得不下令撤退,撤退过程中,日军又遭到英军追击,不少士兵因饥饿、疾病或英军炮火倒在撤退路上。
1944 年 7 月,英帕尔战役正式结束。日军伤亡高达 5.3 万人,其中战死 2.5 万人,病死、饿死 2.8 万人,剩余部队也失去了战斗力。
这场战役,成了日军陆战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也彻底粉碎了他们入侵印度的企图。
日军侵华 14 年,能凭借持续的补给和适应中国战场环境坚持下来,可在印度,却因忽视地形、气候和补给,五个月就狼狈撤退。
这种 “哭笑不得” 的失败,本质上是日军战略误判和对客观环境漠视的结果,他们以为能像在中国战场那样 “以战养战”,却没料到印度的自然环境和英军的准备,会给他们带来如此沉重的打击。
英帕尔战役的结束,不仅让日军失去了开辟新战场的可能,更鼓舞了亚洲各国的抗日士气。
从此,日军在东南亚战场彻底转入防御,一步步走向战败的结局。
而这场战役也留下一个教训:任何忽视客观环境、盲目自大的军事行动,最终都难逃失败的命运。
参考资料:日军惨败的英帕尔战役——“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戚苏源 薛利梅,中国军网,2021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