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晋国是绝对的强国,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之抗衡,只有楚国能勉强和它对抗。而到了战国时期,晋国分裂成了赵、魏、韩三个国家,它们都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七雄之一,而且每个国家都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于是,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晋国没有分裂,统一天下的伟业就轮不到秦国来完成了。”但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它只是一个错觉。
秦国能够统一天下,是因为大势所趋,这与晋国是否分裂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虽然赵、魏、韩三国确实都源自晋国,但在它们的鼎盛时期,三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春秋时期的晋国。事实上,晋国不过是一个以山西为核心的强国,尽管它在河南、河北等地也有一定影响力,但并不具备决定性优势。
赵国是在晋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重点在河北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地方强国;魏国则以中原为基础,不仅在中原一带立足,还一度打败了秦国,迫使秦国缩在函谷关内;而韩国则在河南地区发展,最终消灭了郑国,成为该地区的强国。可以看出,赵、魏、韩三国的发展依赖于晋国的基础。即使晋国一直存在,它能否扩展到整个河南、河北以及关中的区域呢?至少春秋时期的晋国做不到这一点,战国时期的晋国也未必能做到。
为什么晋国做不到?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缺乏足够的机会。在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里,晋国曾多次试图向西消灭秦国,向东攻打齐国,甚至南下消灭楚国。即使无法征服这三个大国,晋国至少也想要吞并中原的小国。然而,每次晋国准备出手时,其他强国往往会联合起来对它发难。晋国的强大,更多是体现在个别的敌人面前,但如果全天下的强国联手针对它,那么晋国就显得非常脆弱。
历史上,其他强国也面临过类似的境遇。无论哪个国家想要统一天下,都会面临其他国家联合起来的压力。在这两百年的时间里,晋国虽然不是没有机会,但由于内部的世家大族过于强大,公族力量相对较弱,最终往往是世家大族占了便宜。
很多人认为,晋国的分裂与世家大族的不团结有关系,甚至认为这导致了晋国的崩溃。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比如齐国,虽然公族势力也很弱,世家大族也不团结,但最终并没有像晋国那样分裂,而是通过田氏代齐完成了政权更替。齐国与晋国的最终命运差异,不能简单归因于人事问题,更与两国所处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有关。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听到“革命”的口号,强调“我命由我不由天”,认为通过努力就能改变命运。但事实上,这种想法并不完全适用。努力当然重要,但要突破自己的极限,时机和运气同样不可忽视。就像秦始皇,他能完成统一六国的伟业,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如果换做秦昭王,他是否能统一六国也未必。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地缘环境、生产力水平等宏观因素决定的。
晋国的分裂,与其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环境息息相关。晋国所在的中原地区,各种势力纷争不断,自周武王建立西周以来,局势就一直动荡不安。与之相比,齐国则因为远离中原的核心区域,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不能依赖内乱来解决问题,而是必须联合防御外敌。因此,齐国即使出现内乱,也能在外部强敌的压力下存活下来。而晋国若分裂成两派内战,很可能会被其他国家趁机蚕食。
进入战国后,赵、魏、韩三个国家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逐渐成为大国,它们的成就并非仅靠晋国的遗产,而是自身的努力和时机的把握。这也证明了,单一国家的力量无法承担统一天下的重任,哪怕它曾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晋国。
总的来说,如果晋国没有分裂,或许秦国统一六国的难度会降低,但并不代表晋国一定能完成这一伟业。毕竟,历史的发展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单一因素都无法决定最终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