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思想界涌现出一种“西方伪史派”,他们主张从古希腊到近现代的西方历史都是被虚构出来的,认为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并非真实存在。这些观点虽然未被主流学术界接受,常常被视为“民间科学”或是“旁门左道”,但他们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挖掘,提出的观点也在某些方面具有可信度。显然,主流学术界的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得僵化和固守。 事实上,除了西方历史有伪造的成分,中国历史中也有类似的“伪史”。特别是在民国时期,大量“民国伪史”被创作出来。西方的伪史主要源于现代西方学者的错误历史认知,而民国伪史则源自民国学者对历史的曲解,且这两者在某些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因为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西化的阶段,许多知识分子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民国伪史对中国历史的扭曲和篡改是系统性的,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学术和教育,尤其是对孩子们的历史认知。特别是对于春秋战国这一历史时期,民国伪史错误地将其描绘为一个百家争鸣、思想繁荣的时代,甚至将其视为“中国文明的轴心期”,即中国文明的起点。然而,传统的历史观念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是一个礼崩乐坏、混乱黑暗的时代。
在民国之前的传统历史认知中,春秋战国并非思想的繁荣期,而是一个道德与秩序崩塌的时期。所谓“礼崩乐坏”,指的就是当时传统的礼乐制度的崩溃。礼乐是夏商周三代的核心制度和文化,因此“礼崩乐坏”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崩溃。这个时代的混乱程度与民国时期的传统文化崩塌有相似之处。 中国历史中的变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改朝换代式的变化,另一种是“礼崩乐坏”式的变革。改朝换代仅仅是朝代的更替,制度模式并未发生本质的变化。例如从夏到商、从商到周,或者汉唐宋元明清的更替。而“礼崩乐坏”式的变化则意味着整个制度范式的崩溃和重建,例如从周代经过春秋战国到西汉,从清朝末期经过民国到新中国。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礼崩乐坏”式变革。第一次发生在五帝时期,在此之前,三皇时期的制度是基于“结绳治国”的契约制,没有政府,社会由契约和共同规则管理。但随着五帝时期的到来,契约制崩溃,政府开始出现,并形成了新的礼乐制度。第二次“礼崩乐坏”式变化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三代的礼乐制度崩溃,最终在西汉建立了新的“儒法”制度,这一模式强化了集权专制。第三次变化发生在清末民国时期,儒法制度被摧毁,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新的历史范式。 社会主义制度与儒法制度相比,有三大显著变化。首先,世袭制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恢复了“禅让制”,这一制度更符合古代尧舜时期的治理思想。其次,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注重经济生产,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形式,实际上恢复了三代时期的井田制,但社会主义时代的重点转向工业。第三,君权天授的思想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提升了人民的主权。这一变革实际上是回归到五帝时期的社会模式。 每一次“礼崩乐坏”的变革,都是充满混乱、黑暗和痛苦的过程,伴随着战争和动荡。由于这些变革的深远影响,它们不仅带来了制度的崩溃,还造成了文化理念的巨大冲击。这种历史上的大变革,不可能来自中国内部,而是外部文明的冲击所致。 由于五帝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尤其是五帝时期尚未有文字记载,这使得我们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理解和记忆产生了很大的偏差,许多史实变得模糊不清。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以及对其他文明历史的了解,某些失落的历史记载逐渐被揭示,帮助我们恢复上古历史的真实面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并非是当时思想家的发明,而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所引发的。新思想并非原创,而是外部文化传入的结果。类似地,民国时期的“民国大师”的新思想,也是在“搬运”西方文化。 清末民国时期的文化变革,是外来西方文明冲击的直接结果,这正是制度范式变化的普遍模式。诸子百家的思想创新,实际上也是外来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碰撞的结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着传统中国文化,而其他学派则更多拥护外来思想。今天,我们看待这一历史现象,必须理解其中的文化冲突,才能准确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历史背景和合理性。 因此,所谓的“百家争鸣”其实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正如民国时期的思想一样,都是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如果我们正确理解这一层面,就能更好地认清春秋战国及民国时期的历史真相。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民国伪史,还有战国伪史和五帝伪史。恢复真实的中国历史,必须揭穿这三种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