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本·拉登这个名字,很多美国人至今心头发紧。他带领的基地组织曾在全球制造无数恐怖袭击,从纽约的世贸双子塔,到东非的大使馆,再到也门的军舰、伦敦的地铁,几乎每个地方都不放过,导致无数人丧命,让美国人恨得咬牙切齿。 但奇怪的是,尽管本·拉登这么活跃,为什么他偏偏从没对中国动过手?即便基地组织遍布全球,竟然从未在中国本土发动过大规模袭击,甚至连小规模的事件也没有。这个问题在美国论坛上引发了大量讨论,一些人猜测中国运气好,也有人说中国太神秘。事实上,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本·拉登并非典型的街头混混。他的出身十分显赫,1957年出生在沙特阿拉伯的利雅得。家里是中东建筑业的大佬,父亲穆罕默德·本·拉登是从也门贫民窟一路奋斗成亿万富翁的人。父亲靠着为沙特王室修建清真寺和宫殿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家里妻妾成群,孩子超过五十个,本·拉登是家中第十七个孩子。他从小生活优渥,享受别墅区的生活,甚至上过吉达的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 不过,尽管他从小生活条件优越,本·拉登却受到了极端的瓦哈比派伊斯兰思想的影响,这种教义强调要保护穆斯林利益,反对外来入侵。1976年,他开始旁听伊斯兰教义课程,受到老师阿卜杜拉·阿扎姆的影响深刻,后者也成为了他的重要战友。 本·拉登的转折点发生在1979年12月24日,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一事件在中东地区引发了轩然大波,本·拉登22岁时放下学业,前往巴基斯坦边境的白沙瓦,成立了“帮助之家”,为阿富汗的抵抗者提供资金、武器和人员。他自己也亲自投入其中,1984年首次跨越边境,1986年带领几百名阿拉伯志愿者与苏联军队对抗,甚至使用火箭筒和手榴弹击退了苏军坦克。此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对苏联进行制裁,通过巴基斯坦间接向本·拉登等人提供资金和武器,其中包括价值两亿美元的武器和毒刺导弹。 本·拉登的队伍开始壮大,训练了成千上万的人员。到1988年,他将“帮助之家”改名为基地组织,并在佩什瓦尔附近设立总部。1989年苏联撤军后,本·拉登回到沙特,成为英雄,媒体纷纷采访他,他还短暂参与家族企业的管理工作。然而,沙特王室却拒绝了本·拉登的建议,最终他被赶出了沙特。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美国军队驻扎在沙特境内,本·拉登认为这对伊斯兰圣地的亵渎与苏联入侵阿富汗无异。沙特王室拒绝了他用阿拉伯志愿者来守卫圣地的提议,最终将他驱逐出境。他流亡到苏丹,并在喀土穆郊外从事基建工程,积累了财富,同时扩充了自己的军事力量。1994年,沙特政府正式剥夺了他的国籍,冻结了他的资产。 1996年,苏丹政府因压力将本·拉登驱逐,他返回阿富汗,在塔利班的支持下重建了基地组织,组织规模也迅速扩大。此时,基地组织的成员已经超过了万名,分支机构遍布中东、非洲等地。作为全球反西方的先锋,本·拉登不仅出资,还亲自参与组织讲演,训练新成员如何制作炸弹和实施袭击。正是冷战结束后的政治错综复杂,使得本·拉登逐渐从一个富二代转变为全球恐怖主义的象征。 本·拉登的袭击从来不是没有目的的,他认为圣战的目标是那些“侵略”伊斯兰世界的国家,尤其是美国。他在1996年首次发出法特瓦,公开宣告对美国开战,指责美国在中东插手事务、支持以色列、轰炸伊拉克等行为。1998年,他与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联合发布第二份法特瓦,宣称杀害美国人是所有穆斯林的责任。随后的几个月里,他发起了东非大使馆袭击、科尔号驱逐舰爆炸等一系列恐怖行动。 2001年9月11日的袭击是本·拉登的巅峰之作,他指挥劫持的四架民航飞机撞击纽约的双子塔和五角大楼,造成2977人死亡,这次袭击让他成为全球最通缉的罪犯。美国随后对阿富汗发动军事打击,本·拉登在阿富汗的藏匿地托拉博拉山洞中指挥着残部继续反抗。 尽管基地组织不断扩展其影响力,本·拉登却并未对中国采取任何行动。为何如此?答案其实并不复杂。首先,本·拉登并没有把中国视为敌人。中国在中东的角色主要是经济合作,尤其是油气和丝路项目,远不如美国那样直接军事介入。其次,中国与沙特、伊朗等穆斯林国家关系良好,而这些国家恰恰是本·拉登资金来源的一部分。可以说,中国与本·拉登的利益并不冲突。 此外,中国的安全防范系统也非常严密。民用枪支几乎没有,海关安检严格,边境巡逻加强,甚至使用无人机和夜视设备监控。基地组织的袭击往往选择防守薄弱的地方,而中国的安全保障体系使得恐怖分子难以渗透。本·拉登的死并未使世界变得平静,虽然基地组织的影响力在他的死后有所下降,但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仍然活跃。中国则继续低调参与国际反恐合作,但不主动卷入其中。中国的反恐战略被视为“稳妥”且“低调”,通过加强自身安全、注重外交和经济合作,确保了国内的稳定。 美国人至今疑惑,为什么中国总能保持相对安全。其实,这与中国的外交和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中国并不主动挑起冲突,也不去干预中东事务,这种低调务实的姿态让中国免于成为恐怖分子的目标。而美国则更倾向于用军事力量介入,往往使局势复杂化,甚至产生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