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4月,平西吴三桂率领金鼠尾的清兵进京,明朝的皇族和文武百官都逃到了南方,朱由崧逃到了淮安城,得到了凤阳总督马士英的支持,于五月份登基为帝。
大明的基业在崇祯自杀后就已经灭亡了,但是恢复明朝的斗争还没有结束。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曾经和郑成功等人合作,带领义军抵抗清朝二十多年。
张煌言是崇祯年间的举人,他不仅是一位抗清名将,而且在诗词上也有过人的造诣,他临死前所作的《甲辰八月辞故里》是一篇传世佳作,《奇零草序》也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佳作。
孝庄“下嫁之谜”也是张煌言的传人。张煌言《建夷宫词》中有七首描写了孝庄的婚礼,他对清军恨之入骨,写了一首讽刺清廷的诗,结果孝庄娶了多尔衮。
孝庄与多尔衮的婚约,在历史上并无记载,但这是无稽之谈,总有原因。朝鲜历史上有记载,1649年2月,清政府官员到朝呈朝,称他为皇帝的摄政王。
皇帝陛下的“摄政王”,是在1648年十一月开始的,顺治皇帝陛下在圣旨中,册封多尔衮为皇帝的摄政王,之后的朝堂上,所有的朝臣都以“皇上”和“皇父”相称。
据闻,《皇父摄政王起居注》在四川师范学院的藏书中,有一句话:宣统初年,乾隆皇帝在检查内阁的藏书时,无意中看到了一张诏书,上面写着顺治皇帝与皇帝的婚约。
1650年11月,39岁的多尔衮因狩猎意外从马背上摔下,于十二月十九日午夜在喀喇城猝死。顺治听后,大喜过望,下令按照帝制举行葬礼,并追封多尔衮为忠君。
种种蛛丝马迹表明,孝庄和多尔衮的婚约是真的,在民间广为流传,就连孝庄死后都没有进入皇陵,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怀疑,认为多尔衮和他脱不了干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1687年12月,孝庄病重,病入膏肓。康熙皇帝日以继夜地陪伴左右,亲自带着朝臣们步行到天坛,祈求上天赐予孝庄延年增寿,然而生老病死却不是人能办到的,孝庄在二十五日就完成了她的传奇人生。
孝庄十二岁时便与皇太极结为侧妃,福临登基后便被奉为皇太后。按照礼法,孝庄死后应当与太后同葬,但这位传说中的妇人在临终时特别叮嘱康熙,千万别因为她而打扰了太宗的陵墓。
1643年8月,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死于沈阳后宫,按照国家礼仪火化,于同年9月21日于沈阳昭陵安葬,孝庄去世已有四十三年。
孝庄之所以不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卑而不尊”,事实上,这是一种古老的观念。在唐代的《天元房录葬法》中,有一句话说得很清楚:“先下手为强,下位者不得进入。”
中国的帝王被认为是帝王,如果皇后想要与他合葬,必须在皇帝去世之前,否则,一旦皇帝去世,地宫的大门就会被关闭,地位比皇帝低的人也无法进入地宫。
1650年,孝端文皇后曾开启昭陵,想要与皇太极合葬,但孝庄不想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最关键的是,她到死都不放心顺治和康熙,便让康熙将她葬在了顺治的孝陵旁。
清代的皇家葬礼,基本上是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孝庄太后临死前的遗言,确实不合常理,也违背了先祖的规矩,就连睿智如康熙,也是进退维谷。
一句“一定要在遵化安葬”,可见孝庄太后的决心,她也说了,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她也不会后悔。话说到这份上,亲如祖孙的康熙,如何能辜负祖母的遗愿?康熙自幼无依,从小就是孝庄一手带大的。
康熙不是顺治皇帝的接班人,康熙之所以能成为皇帝,完全是因为孝庄对他的支持。康熙记得,他从小就被奶奶教导,也就是孝庄的仁慈教育,才让他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
每当朝中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做决定时,康熙就会向孝庄表明自己的态度,孝庄则会向康熙解释情况,并给出自己的意见,但这只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强硬的命令,最后还是由康熙自己来做。
蒙古察哈尔部在平三藩期间,乘虚而入,造反。那时京中空虚,形势危急,康熙寝食难安,但孝庄极力支持康熙平乱,并向他推荐了图海,最后图海胆大包天,率领一支乌合之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镇压了叛乱。
孝庄每次都能在关键时刻给予康熙充分的支持,却从不干涉朝政,令康熙对这个祖母的感情更深了。所以,在孝庄的葬礼上,康熙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也只好选择了折中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