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几十年间,苏联与美国如同两位掰手腕的巨人,自二战结束便持续较量,可最终苏联先松了手,于1991年宣告解体。许多人感到不解:苏联明明那么强大,既能造核弹,又能送宇航员上太空,怎么就斗不过美国?其实,并非美国“拳头更硬”,而是苏联把路走“偏”了,只顾着和美国比拼“谁更能打”,却忽略了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吃饭、是过好日子。
苏联的经济,活脱脱一个“严重偏科的学生”,只重视重工业和军事,对民生几乎视而不见。二战之后,苏联认定“要想不被欺负,手里得有硬家伙”,于是把全国的资金和资源,一股脑儿投进了坦克、核弹、军舰之中。到了1980年代,军费支出甚至占到国民收入的40%以上,相当于把近一半家底都押在了“不能吃也不能穿”的武器上。
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是面包、衣服、电视机,是能轻松买到新鲜蔬菜,是孩子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然而苏联的轻工业,也就是生产日常用品的行业,几乎一塌糊涂,商店货架常常空空荡荡,买面包要排长队,买双皮鞋还得托关系,连卫生纸都要凭票供应。当时流传着一个苦涩的笑话:“看到排队别问卖什么,先排上再说,反正肯定是紧俏货。
反观美国,走的是“两条腿并行”的路线:一边发展军备,一边大力投入民生与科技。美国的工厂既能造战斗机,也能生产彩电、冰箱;科学家一边研究导弹,一边推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最初就源于美国军方的项目,后转为民用)。老百姓生活富足,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可乐、麦当劳走进千家万户,空调、洗衣机也早早普及。时间一长,苏联民众看着大洋彼岸的日子,心里自然不是滋味——国家再强,连口饱饭都吃不好,这叫什么日子?
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好比两个人在比赛“谁能烧更多钱”,可惜苏联没有美国那样“会赚钱”,最终把自己拖垮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80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美国声称要建立一套“太空防御系统”,能在太空中拦截苏联的核导弹。其实美国当时也没把握实现,更多是战略恫吓,可苏联信以为真,立刻跟进投入巨资研发,生怕落后一步。
为了与美国争锋,苏联制造了上万枚核弹头,仅维护费用每年就高达数十亿美元;还建造了上百艘核潜艇、数千架战机,甚至不惜成本打造多艘航母。然而这些武器除了威慑,几乎毫无他用——既不能创造经济价值,也无助于改善民生,反而像个无底洞,不断吞噬国家财富。
美国则不同,善于将军事技术“变废为宝”,导弹技术转用于航天发射,雷达技术改进为气象或机场雷达,连宇航服的材料也衍生出消防防火服和深海潜水服。这些技术转化不仅带来经济效益,也提升了民众生活水平,相当于“花出去的钱,又赚了回来”。而苏联却缺乏这种转化能力,钱投进去,只留下一堆冰冷的武器。
苏联的体制,像一件“穿了几十年的旧衣裳”,起初合身,后来却越来越紧,想改却无人敢动、也动不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计划经济”:国家统一规定每个工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全然不顾市场需求与成本效益。比如某一家工厂被安排生产大钉子,可市场明明需要小钉子,结果产品堆积如山,锈在仓库;又比如农场被强制种植小麦,哪怕当地土壤根本不适宜,也只能硬着头皮种,收成惨淡。
久而久之,工厂失去创新动力,工人也缺乏干劲,反正干多干少一个样,产品质量好坏也没人管。到了19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几乎停滞,年增长率仅1%–2%,有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
美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市场需求决定;谁的产品好、价格低,消费者就选谁。有人想要“更大的电视”,工厂就研发大屏电视;有人嫌“电脑太笨重”,企业就推出笔记本电脑。这种灵活性让美国科技与经济始终充满活力,1980年代崛起了苹果、微软等公司,个人电脑与软件行业迅速壮大,创造出巨大的财富。
后来苏联也曾尝试改革,比如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双管齐下。可惜改革过于仓促混乱:经济上没理顺就盲目放开,导致物价飞涨,面包价格从几毛钱涨到几块钱;政治上又放得太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寻求独立,最终国家被改“散架”了。
苏联还犯了一个错误:总想扮演“老大哥”,四处插手他国事务,结果把朋友都得罪光了。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尝试推进改革,苏联不同意,直接出兵占领;1979年,又入侵阿富汗,一打就是十年,牺牲数万士兵,耗费数百亿美元,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如同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一样,难以脱身。
这些举动让其他国家心生畏惧,连原本站在同一阵营的东欧国家(如波兰、匈牙利)也心存不满,只是敢怒不敢言。待苏联国力衰退,这些国家纷纷划清界限,转向西方。
美国虽然也做“大哥”,但更懂得“团结人”:二战后推出“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重建经济,让欧洲国家心甘情愿跟随;后来又组建“北约”,与欧洲、加拿大等盟友共同承担防务开支,美国提供保护,盟友自然愿意追随。
其实,苏联并非输在军事实力,而是输在“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输在“把力气用错了地方”。一个国家哪怕能造再多核弹、送再多宇航员上天,如果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日常用品都买不到,这个国家的根基就不牢固。美国的胜利在于:它在维持军事优势的同时,没有忽视民生,懂得灵活调整体制,也善于维系盟友关系。
苏联的教训其实很朴素:不管与谁竞争,不管想成为多强大的国家,首先要让老百姓过得舒心、活得有盼头,这才是国家最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