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慈禧出洋相,第一次见到灯泡时喊了二字,如今人们依然这样叫
迪丽瓦拉
2025-10-16 05:31:50
0

慈禧第一次见电灯大喊“茄子”!清宫西洋物件趣事背后,藏着晚清灭亡的预兆

1903年的一个傍晚,慈禧太后刚踏进寝宫,就被眼前一幕惊呆了——贴身女官裕德龄站在一盏玻璃灯旁,手里拿着个小开关。那盏灯突然发出微弱的光,渐渐由暗变亮,光线像相机镜头反光一样闪烁。慈禧条件反射地挺直腰板,脱口喊道:“茄子!”宫女太监们憋着笑,肩膀直抖。原来太后把电灯预热当成了拍照信号。这件趣事很快传遍紫禁城,成为晚清宫廷最著名的笑话之一。

一、烛火摇曳的紫禁城:帝王将相也活在“黑暗料理”里

紫禁城的夜晚并不像影视剧里那般灯火通明。太监们需要每天更换八百多斤灯油,维护数万盏油灯。慈禧批奏折时,身边要围上十二盏巨型宫灯,但烛火依然会把奏折熏出焦痕。1888年,李鸿章提议在仪鸾殿安装电灯,慈禧直接驳回:“西洋奇技淫巧,恐惊了祖宗龙脉。”

宫里的照明隐患比比皆是。1889年,贞度门失火,太和门一带烧成白地,起因就是守夜太监打翻油灯。而同一时期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上已经装了两万盏电灯,伦敦剧院用电弧灯模拟日出效果。出使法国的大臣刘瑞芬在日记里写:“法都夜如白昼,铁塔光芒照彻十里,相较之下,京师直如荒村。”

裕德龄进宫时带了本英文画报,慈禧指着纽约夜景照片问:“这满天星斗是何祥瑞?”得知是电灯后,她沉默半晌,突然命令宫女把寝宫所有蜡烛都点上。摇曳的烛光里,七十三岁的太后盯着画报喃喃:“莫非西洋人真会法术?”

二、照相机进宫的风波:从“摄魂妖术”到全民“茄子”

裕德龄带来的柯达相机最初被当作邪物。第一次试拍时,太监李莲英悄悄在相机上贴了张黄符。当慈禧看到相纸显影出自己的人像时,惊得打翻了翡翠茶碗:“这比西洋镜还邪门,竟能把魂儿拘在纸片上!”

为消除恐惧,裕德龄让太监站在相机前连续拍二十张照片。当太监发现自己安然无恙时,整个宫廷都跑来围观这个“不伤人的妖术”。慈禧渐渐产生兴趣,但每次快门响起,她都会紧张地攥紧手帕。某次拍摄时,裕德龄用英语喊“cheese”提示微笑,慈禧听成“茄子”,跟着大喊一声,从此成为宫廷拍照的固定流程。

这个习惯甚至影响到光绪皇帝。1904年慈禧七十大寿的合影上,光绪嘴角僵硬地咧着,明显是刚喊完“茄子”的表情。京城照相馆很快学去这个窍门,老百姓拍照时也喊“茄子”,却不知这竟源于太后的条件反射。

三、电灯照亮紫禁城:从恐惧到依赖的戏剧性转变

1903年中秋,裕德龄在慈禧寝宫装上北京第一盏电灯。电路接通瞬间,灯泡突然闪烁几下,慈禧吓得躲到屏风后连喊三声“茄子”。等电灯稳定发光后,她小心伸手触摸玻璃灯泡,发现一点都不烫,这才敢靠近细看。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三个月后。某个雪夜,慈禧突发兴致要赏梅,太监们手忙脚乱准备灯笼时,她突然命令:“把园子里那些电灯都打开。”瞬间,颐和园的长廊假山被照得纤毫毕现。慈禧站在雪地里仰头大笑:“比月亮还亮堂!”次日早朝,她当着群臣夸赞:“电灯比蜡烛强十倍,李鸿章你早该引进!”

变化悄然发生。御膳房最先受益,厨师们再不用担心烛灰掉进汤锅;太医夜间诊脉时,终于能看清舌苔颜色;甚至光绪皇帝也偷偷在书房装了台灯,批阅奏折到深夜。但守旧派依然抵制,大学士徐桐坚持“电灯坏风水”,每次路过电线杆都要扔石子驱邪。

四、西洋物件背后的文化冲突:清宫里的“科技恐惧症”

照相机和电灯引发的恐慌,只是紫禁城科技困局的冰山一角。1884年,英国公使进贡的留声机被锁进库房,因为太监们传言“铁盒子会学人说话偷寿数”;1900年传入的自行车,被宗室元老批评“骑跨之物有伤风化”;甚至最普通的玻璃镜,也经历过“照妖镜”到“穿衣镜”的漫长适应期。

这种恐惧有现实根源。1875年,上海首次出现电灯时,市民集体抗议“夜间太阳颠倒阴阳”;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前,顽固派在轨道上铺满黄纸符咒。裕德龄在回忆录里写:“太后能接受电灯,却坚持用银针试毒;让皇帝学英文,又不准他剪辫子。这种矛盾就像她拍照喊茄子——身体进入新时代,头脑还留在旧时空。”

最讽刺的对比发生在1904年。当慈禧为颐和园电灯洋洋得意时,纽约的百货公司已经用霓虹灯做广告;当清宫还在争论电话是否“扰乱龙脉”时,芝加哥的市民已经通过电话线收听歌剧转播。李鸿章临终前上奏:“泰西之强在于格致,中国之弱始于闭塞”,但这份奏折被埋进档案堆,直到清亡都无人重视。

五、从帝王到平民:技术恐慌下的众生相

电灯普及过程中,底层太监宫女成了最早的实际体验者。他们发现电灯不会突然熄灭,也不用担心引发火灾,渐渐发明出许多新用法:用灯光照射鱼缸制造夜景,把彩色玻璃罩在灯上当舞美效果。但每个安装电灯的宫殿,最初几天总会有太监偷偷摆上香炉祭拜。

宫外百姓的适应过程更曲折。1905年,北京第一家发电厂投产时,菜市口居民集体抗议电线杆“破坏祖坟风水”;前门客栈的老板发现,客人宁愿点油灯也不用电灯,因为传言“电光伤眼会变瞎子”。这种恐惧持续到民国初年,当时报纸还刊载过《电灯使用十忌》,提醒市民“灯光不可直射床榻,免遭雷公误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租界。1900年,外滩已经出现彩色霓虹灯;1908年,上海市民能乘坐有轨电车夜游;甚至妓院都用电灯做招牌,歌女抱着留声机招揽生意。南北差异大到如同两个时代,难怪孙中山感叹:“革命首先要去掉脑中的辫子。”

六、趣闻背后的权力游戏:慈禧为何最终拥抱西洋科技

慈禧对西洋物件的态度转变,夹杂着复杂的权力计算。1903年她允许在颐和园安装电灯,恰逢日俄战争爆发前夕;1905年推广照相术时,正值预备立宪关键期。这些“新风尚”背后,藏着向列强展示改革姿态的政治意图。

但改革始终局限在实用层面。慈禧可以接受电灯照明,却严禁在太庙安装电路;允许皇帝学英文,又不准他阅读《天演论》;着迷于钟表机械,却把铁路视作“毁龙脉的铁蜈蚣”。这种选择性接纳,导致紫禁城出现奇特的时空叠层:太监们用电话传旨时,依然要跪着接听;汽车开进皇宫时,轮子必须裹上黄绸以免惊动土地神。

最深层的矛盾体现在1908年。慈禧临终前立下三条遗嘱:禁止女人干政、禁止太监干政、速行立宪。这个用惯电灯、拍过照片的统治者,最终用传统权术为帝国画上句号。当她喊出“茄子”的三十年后,紫禁城终于通上电路,但龙椅上早已空无一人。

结语:茄子声里的历史回响

当我们在镜头前自然地说出“茄子”时,很少会想到这个简单的词汇,曾穿越过百年的时空隧道。1903年那个傍晚,慈禧太后面对电灯喊出的“茄子”,就像一枚时间的胶囊,封存着一个王朝面对新时代的茫然与挣扎。

紫禁城的电灯最终亮了起来,但照亮的是更加深刻的阴影。在颐和园通明的灯火下,太监们依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在照相机的快门声里,大臣们的顶戴花翎依旧纹丝不动。这种新旧交织的荒诞画面,成为晚清社会最真实的写照——技术可以引进,制度可以模仿,但思维的转变需要更漫长的过程。

从电灯到照相机,这些西洋物件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清王朝的困局。慈禧能够接受让寝宫亮如白昼,却坚持用银针试毒;允许皇帝学习英文,又不准他剪掉辫子。这种矛盾恰恰说明,当一个政权只想借用技术维护旧秩序时,再先进的外来事物都只会成为精致的装饰品。

值得玩味的是,最先拥抱这些新事物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卑微的普通人。太监宫女们很快学会调节电灯亮度,御厨发现电灯能让菜品色泽更诱人,连守旧派大臣私下也偷偷使用留声机。底层民众的实用主义智慧,与上层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枷锁,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历史学者在档案中发现,慈禧晚年其实对西洋科技产生了浓厚兴趣。她收藏瑞士钟表,使用法国香水,甚至让裕德龄教她简单的英文单词。但这些个人兴趣始终未能转化为治国方略。就像她喊出“茄子”的瞬间,身体已经进入新时代,头脑却还困在旧时空。这种分裂最终演变成王朝的悲剧——1908年慈禧去世时,寝宫的电灯还亮着,但大清的黄昏已经降临。

今天重读这些趣闻,会发现其中最荒诞的不是技术本身的奇特,而是人们对待技术的方式。电灯不需要被赋予“破坏风水”的罪名,照相机也不会真的摄取魂魄,但当时的人们却宁愿相信这些超自然的解释,也不愿直面变革的阵痛。这种逃避现实的集体心理,或许比任何技术落后都更值得警惕。

那些曾经被视作妖术的物件,如今已成为生活日常;那些战战兢兢的第一次尝试,变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但当我们笑着讲述慈禧喊“茄子”的故事时,或许应该记住:历史的进步从来不是线性向前的,它更像电灯最初的闪光,在明暗交替中艰难前行。每一个看似可笑的适应过程,都藏着文明转型的密码。

从烛火到电光,从恐惧到习惯,这段历程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只是器物的更新,更是思维的重塑。就像那盏最终照亮紫禁城的电灯,它最重要的作用不是驱散殿内的黑暗,而是映照出每个人心中需要被照亮的地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韩...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两个概念,它们相互关联却又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是我们平常用来表达思想的口...
原创 浅... 汉唐时期,中国的政府通过与外族少数民族结婚来实现和平,这一政策被称为“和亲政策”。到了清朝,这种通婚...
原创 清... 驻藏大臣和回疆事务参赞大臣,都是清朝政府在地方设置的重要军事和行政职位,虽然它们在职能上有很多相似之...
原创 赵... 吕布,这位东汉末年的著名战将,常被誉为“飞将”,他的名字几乎与勇猛、无敌挂钩,且历史上留下了“人中吕...
原创 长... 秦朝在战国时期至统一后,共进行了四次长城的修建。这些修建不仅针对东方的魏国和赵国,还包括了北方少数民...
原创 刘... 【台湾地下党沉浮录:刘青石视角下的朱枫抉择与历史变局】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刑场的七声枪响...
原创 二... 二战终结引发国际格局重大调整。在此之前,美国与苏联尽管意识形态差异显著,却因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而结成...
原创 武... 这张珍贵的彩色老照片,记录了三位在人民军队中武力值极高的名将的合影。照片中,坐在右侧的是粟裕司令员,...
《三国:谋定天下》减负降氪,轻... SLG老哥们都知道,很多传统的策略游戏玩起来又肝又氪,让人身心俱疲。但《三国:谋定天下》有点反套路,...
原创 诸... 作者:赵心放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不仅以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还是一位杰出...
原创 宋... 宋朝的疆域最大,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是某位英明的皇帝在位时达成的。然而,实际上,宋朝的最大疆域是在一位被...
原创 从... 从汉代盐铁官到稀土“阀门”:一场跨千年的产业与制度合奏 西汉昭帝元凤二年朝堂辩论声起,贤良与大夫相...
原创 从... 从秦简“老弱”到宋代养济院:养老制度千年回摆与当下启示 里耶秦简多见“老弱”二字,标注户籍与徭役减...
苏联为啥扛不过美国?不是军事实... 冷战几十年间,苏联与美国如同两位掰手腕的巨人,自二战结束便持续较量,可最终苏联先松了手,于1991年...
原创 慈... 慈禧第一次见电灯大喊“茄子”!清宫西洋物件趣事背后,藏着晚清灭亡的预兆 1903年的一个傍晚,慈禧太...
原创 俄... 美国自二战后一直力图维持全球“老大”的地位,借此从世界各地抽取资源,让本国民众享受高水平的生活。每当...
原创 五...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意义重大的时期,持续了约50年。虽然时间不长,但它是唐朝末期藩镇割据局...
原创 张... 张云逸大将,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他,但他在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竟是十大大将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他比其他元...
原创 别... 从历史长河中观察大国兴衰,总能找到一些惊人重合的轨迹。五百年前,明朝作为东方强国,通过庞大船队远航海...
原创 在... 很多看过清朝历史剧的人都会见到一些官职称谓,如总督、巡抚、提督、道台、知府等,然而这些职务的具体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