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尽管胶东“一一·四暴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孕育了胶东的第一支红军游击队——由于得水领导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党史普遍认为,这支队伍是胶东地区走出去的各支红军力量的源头。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早在于得水的红军游击队之前,就有一支起源于莱阳的武装力量,这支队伍的规模甚至超过了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它就是共产党领导的胶东第一支武装力量——“胶东抗粮军”。
胶东抗粮军的故事,是胶东党史中的一段遗憾,也成为莱阳的耻辱。下面是这支队伍的简要历史。
胶东抗粮军的崛起
莱阳,这片土地拥有着深厚的反抗传统。无论是抗清运动还是其他重大历史事件,莱阳的民众始终走在反抗的前列。清朝初年,莱阳曾两次遭到清军的攻击,但在当地军民的英勇抵抗下,莱阳始终不屈不挠,最终,莱阳军民的“癸未邑变”成为抗清历史的悲壮篇章。
另一起历史事件——“于七起义”,也有不少莱阳人参与。资料显示,莱阳豪门董氏家族的董樵曾担任过起义的军师。而更著名的清末曲诗文起义,更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前奏。
共产党成立后,莱阳迅速成为胶东红色革命的中心。1928年3月中旬,莱阳(现为莱西)双山的李伯颜在水口村建立了胶东第一个中共县委——莱阳县委,并担任县委书记。
李伯颜与胶东抗粮军的诞生
李伯颜上任后,立即着手筹建武装力量。1928年4月,他在万第小院召开了一个重要会议,决定筹措枪支,发展武装力量,最终宣布成立胶东抗粮军,李伯颜被任命为总指挥。万第地区有着浓厚的武术氛围,水口功夫声名远播。
各村的党组织和农民协会积极响应,有的去国民党局子里秘密购买枪支,有的通过卖地筹钱,甚至有村支部通过贿赂获得武器。到5月底,莱海边区的抗粮军已拥有长短枪30余支,配备了大量大刀、长矛,队伍迅速壮大,人数突破了700人。
田益三的加入
尽管抗粮军的队伍在短时间内发展壮大,但与驻守莱阳的反动力量相比,仍然显得微不足道。当时,莱阳的县公署保安团装备精良,毛瑟枪就有400余支,实力强大。李伯颜决定争取当时驻羊儿山的农民武装——田益三的部队加入。
田益三是莱阳西朱兰村人,曾在张宗昌手下任团长,兵败后回乡,组织起了一支强大的农民武装,队伍有100多支枪。与其他土匪不同,田益三严明治军,注重安民。得知抗粮军成立后,田益三愿意加入。李伯颜与田益三接洽后,成功说服他加入,并通过田益三让另一支农民武装——徐子山部也加入了抗粮军。
攻打莱阳城
5月26日,李伯颜在万第小院村召开了各地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定了详细的攻城计划,目标是攻打莱阳城、劫取监狱并建立苏维埃政权。田益三被任命为胶东抗粮军副总指挥。
6月11日,李伯颜收到来自城内党员宋仁甲的情报:保安团大部分兵力已下乡,城内仅剩40余名士兵。田益三决定趁机攻城,按照计划攻打东门,并迅速拿下西门和南门,成功攻占监狱并释放了270余名囚犯。
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田益三却没能与李伯颜取得联系,反而各地的反动势力增援莱阳,最终导致田益三不得不撤出莱阳,带领队伍逃至西朱兰。
胶东革命的遗憾:李伯颜之死
李伯颜作为攻城的策划者和总指挥,为什么没有参加这场关键的攻城战斗?事实上,正当抗粮军准备攻城时,发生了一起惊人的变故。
在当天的会议中,赵百原——参加会议的人员之一,也是莱阳地区的早期共产党员,竟然勾结其他人,将李伯颜杀害。赵百原本是宋海艇在莱阳的早期党员之一,但在关键时刻,他背叛了革命,选择为私利出卖同志。
李伯颜的意外遇害导致了抗粮军主力的缺失,使得这场武装暴动未能继续推进,最终遭到了反动势力的反扑,导致暴动失败。
失败后的遗憾
如果李伯颜没有被背叛,抗粮军的主力如果按计划参与攻城,莱阳城的武器和装备可能会大大增强革命力量,胶东革命的形势很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胶东的革命史,也许会因此重写。
然而,正是因为赵百原等人的叛变,导致了这场失败。李伯颜的牺牲成为了胶东革命史上的一大遗憾,也成为了莱阳的耻辱。
后续
田益三的部队在撤出莱阳后,与驻莱的施中诚部及凤山联庄会发生了激烈战斗,最终不敌,部队溃散。田益三和他的部下被诱骗并杀害,抗粮军最终彻底解体。
李伯颜的杀害者赵百原在建国后被捕,并于1951年在万第公审处决。其余三名同谋者也都先后落网,并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胶东抗粮军的故事,虽然结局令人痛心,但它在胶东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警示后人:革命的道路上,背叛和叛徒的存在往往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