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了战争,美国蓄意挑起了这场冲突。刚刚恢复和平的世界再次陷入了战火之中,而中国此时正处在百废待兴的阶段。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内和军队内部对是否出兵朝鲜意见不一。最终,毛泽东主席力排众议,决定派遣由彭德怀担任总司令的人民志愿军,迅速驰援朝鲜。
出兵前,中央政府询问各兵团的负责人是否有困难,要求大家提出建议。然而,大多数负责人表示没有问题,只有第十九兵团的杨得志提出了一个特别的请求:“希望朱老总能来山东看看。”
那么,为什么杨得志在出征之际,特别要求朱德亲自前来山东?两人之间又有怎样的特殊关系呢?
杨得志出生于1911年1月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乡位于湖南省株洲县。那个年代,清朝昏庸无能,民众疾苦。杨得志从小就经历了时代的动荡,早年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11岁时,他开始在社会上做各种杂活,担任车夫、修铁路、挖煤矿,勉强维持生计。尽管如此,剥削和压迫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塑造了他坚韧的性格。
17岁时,杨得志参加了湘南起义,加入了工农革命军,10月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历程。
在抗日战争期间,杨得志率领的八路军部队在冀鲁豫边区同敌后日伪势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并取得了显著的战功。尤其在1939年,日伪军展开大规模扫荡,杨得志采取巧妙的游击战术,成功突破敌人的包围,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并提出了适应平原地形的游击战战略,为八路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尽管杨得志指挥的部队在反扫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但由于武器装备差距大,冀鲁豫部队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经过激烈的战斗,冀鲁豫部队伤亡过半,剩下的兵力仅有3个团。此时,中央军委向杨得志询问是否继续坚持冀鲁豫抗战,还是转移至苏北发展新根据地。杨得志坚持留守冀鲁豫,他深知这片土地的战略重要性,并且这片土地满载着革命先烈的鲜血和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担任了多个军区的司令员,继续为新中国的国防和军事现代化作出贡献。尤其在朝鲜战争期间,杨得志进一步深化了对现代军事理论的认识,为中国军事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50年,正在陕西修建铁路的第十九兵团接到紧急命令,要求他们迅速集结,准备入朝作战。杨得志和政委李志民商议后,决定立刻行动。到10月底,第十九兵团的11万大军已到达北京等候命令。
此时,朱德总司令亲自出马,在杨得志和李志民的陪同下,来到中南海,热情与他们见面。杨得志与朱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湘南起义,当时杨得志只是个连枪都不会用的年轻士兵。经过长时间的谈话,朱老总详细了解了第十九兵团的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支持。
接着,朱德告诉杨得志和李志民,这次调动第十九兵团入朝,是因为朝鲜战局吃紧,前方的第九兵团因为仓促出征,装备不全,战斗力下降,需要增援。杨得志和李志民表示,兵团随时准备出发,并请求朱德为他们的士兵做一次动员。
11月底,朱德不顾严寒,亲自前往第十九兵团驻地,深入了解部队的情况。尽管条件艰苦,朱德依然和战士们同吃同住,鼓舞士气。12月19日,动员大会召开时,朱德在简陋的会议室里发表了讲话。他亲切地鼓励战士们:“今天,我代表毛主席来,是带着两项任务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部署工作,第二项任务就是来慰问你们。”朱德强调,虽然有些战士在战争后期可能感到疲惫不想继续战斗,但国家面临的威胁不能轻视,必须坚定决心。
朱德的一番话激励了第十九兵团的所有战士,大家纷纷表示要为保卫祖国、抗美援朝而战。此后的战斗中,第十九兵团表现出色,歼敌四万余人,极大地挫败了美军的士气。
这一切的成功,离不开朱德的战前动员和杨得志与他深厚的革命情谊。朱德和杨得志不仅是战友,更是师生与朋友。在许多关键时刻,朱德的支持与指导为杨得志和他的部队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之后的岁月里,朱德与杨得志的情谊一直深深影响着解放军的精神面貌。即使在1976年朱德去世时,杨得志依然为失去这位良师益友感到悲痛不已。朱德和杨得志的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楷模。
朱德的离世虽然带走了第一代革命领袖的身影,但他和杨得志等人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前行,继续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