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26年(靖康元年)3月16日,宋钦宗发布了抵抗金军的命令,并指派种师道、姚古和种师中带领三路大军支援前线的三镇。这一系列的军事举措,使得北宋政府在军事上表现出与金军硬碰硬的决心。
然而,在汴京被围之后,宋朝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钦宗加速巩固权力,太上皇回到汴京,主和派被彻底清洗,徽宗的嫡系遭到了清算,钦宗甚至迅速立下太子,表现出积极的政治手段。与此同时,钦宗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进攻性政策,迅速调整国家方针。
其中,钦宗政府采取了“停止遣送金国官民”的政策,并强化了国家对军事人才的选拔;同时取消了假日和官员休假,以确保政府高效运转。更加积极的军事政策也随之而来,钦宗尝试通过广泛激发民力、抬高武将的地位来备战。
在这一政治大转变的背景下,李纲和种师道提出了针对性的军事战略。李纲提出了八条宏观建议:如效仿唐代的藩镇制度、恢复王安石的保甲制度、推行全民养马等。李纲的计划雄心勃勃,旨在通过全面动员恢复国力,但由于高昂的费用和庞大的制度成本,这些建议面临极大的执行困难。
与之相对,种师道提出的战略则较为具体,主张守住一些关键城市,采取持久战的方式抵抗金军。他提出的防线围绕沧州、卫州、孟州和滑州等城市,旨在通过点线结合,确保汴京及河北的安全。但这一战略尽管较为实用,最终也未能得到执行。
北宋政府的最大问题之一在于其行政体制的僵化和低效。尽管皇帝和高层领导做出了许多政策决策,地方官员和军队往往执行不力,且许多政策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支持,无法有效落实。李纲提出的全国动员计划,虽充满理想,但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得到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此外,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导致许多重要决策未能得到快速执行。例如,种师道的建议未能得到庙堂的批准,尽管他提出了较为简便的防御措施,这些都未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然而,面对金军的威胁,三镇的防线变得愈加艰难。尽管钦宗政府派出了姚古和种师中的军队,但由于庙堂的不断内讧和对军事行动的迟疑,这些支援未能及时改变战局。尤其是在太原的围城战中,尽管种师中提出了通过太行山和河北地区合力解围的方案,但由于朝廷的决策拖延,导致了关键时刻错失良机。
最终,种师中在与金军的战斗中不幸战死,宋朝的军事力量再次遭受重大打击。尽管朝廷内部开始追责,执行上的延误和政治僵化使得北宋难以恢复其防线。随后,主和派的声音重新抬头,朝廷在危急时刻的决策再次陷入混乱。
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北宋的命运变得愈发难以预测,尤其是面对金军的强大压力,朝廷的分裂与犹豫使得国家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