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穿越小说里,主角一旦获得金手指,立马就能掌握各种先进的火器,横扫整个欧亚大陆。然而,现实中的历史要复杂得多。以朝鲜半岛为例,单单是掌握火枪技术,就花费了他们足足两百多年的时间,而且过程中不惜得罪明朝,甚至向倭寇求助。可以说,他们为了这一技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明朝建立后,朝鲜半岛也迎来了新朝代的更替,李氏朝鲜正式成立。朱元璋对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李承桂印象不佳,但出于防范倭寇的考虑,他还是给了朝鲜一笔巨大的援助——十万斤火药。这笔援助的目的,是希望朝鲜充当缓冲区,保护明朝的辽东和山东免受倭寇侵袭。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笔火药对于朝鲜来说非常宝贵,因为在壬辰战争爆发之前,朝鲜的火药库存只有大约27000斤。
不过,尽管朝鲜从明朝得到了大量的火药,但仍然缺乏足够的火器。朝鲜的铜资源非常匮乏,甚至连货币都是用五升布来代替。有限的铜矿资源大部分用于制造佛像,几乎没有剩余能用来生产武器。由于朝鲜王室和贵族对于毁坏佛像心有顾虑,他们只能将目光投向外国。
朝鲜不仅要应对来自倭寇的侵扰,还通过与日本南朝的武士、浪人等交战,从中吸取了不少技术人才。例如,1417年,来自日本的船匠藤次郎加入了朝鲜,成为了朝鲜的造船工匠;而1418年,另一位日本铜铁匠也加入朝鲜,帮助朝鲜发现了新的铜矿资源。这一系列举措有效缓解了朝鲜在火器生产中的原料短缺问题。
在明朝火药的支持和日本铜匠的帮助下,朝鲜终于积攒起了一定的火器储备。1419年,朝鲜的世宗大王在父亲李芳远的指导下,成功击败了倭寇,赢得了“己亥东征”的胜利。然而,这场胜利并不完全依赖火枪和火炮,朝鲜当时主要使用的是放箭铳筒等大型火器,通过火药的力量将箭头发射出去,类似于捕鲸叉。这些重型铳箭由木杆和铁头构成,重量有的在六七斤左右,有的甚至达到50斤以上。这些铳箭能够有效摧毁倭寇的船只,尤其是那些没有龙骨和钉子的船。然而,面对明朝的福船,这些铳箭的威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在当时的明朝火器中,只有朝鲜的“小胜铳”类似于火门枪,射程较短,发射方式也类似于明军中的“快枪”。总体来说,朝鲜的火器技术明显落后于明朝,而且火药的生产技术更是被明朝严密封锁。明朝不仅严禁大规模向朝鲜出口火药,还欺骗朝鲜说火药的硝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朝鲜被这个说法蒙骗了长达200多年。
进入16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都通过葡萄牙人掌握了火绳枪等火器技术,并有所发展。中国不仅制造了发熕火炮和佛郎机,还在戚继光的推动下普及了三点一线射击法。日本也大规模普及了火绳枪,并形成了独特的射击技术。可朝鲜依旧停留在原地,对火绳枪的评价甚至是“虽有鸟铳,岂能尽中”,对自己的骑射技术相当自信。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朝鲜一个“打脸”的机会。朝鲜士兵的惨烈牺牲证明了戚继光所说的“鸟铳命中,十倍快枪,五倍弓矢”的评价完全准确。随着战局的变化,朝鲜的火药被日军夺走,火器也被明军轻视。幸运的是,明朝提供了紧急援助,送来了33656斤火药。战局稳定后,朝鲜开始向日军战俘学习火绳枪射击技术,还从戚继光的部队中挖人做射击教练,并通过收购《纪效新书》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火器技术。
尽管如此,朝鲜仍然面临火药生产技术的短板。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朝鲜政府提高了对明军士兵的报酬,允许他们对朝鲜军官实施处罚,作为交换,明军士兵透露了火药配方的秘密,帮助朝鲜逐步掌握了火药制造的技术。
虽然火绳枪技术在今天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朝鲜却用了整整两百多年才在外部帮助下掌握这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