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0年,77岁的李善长被朱元璋下令满门抄斩。面对死亡的威胁,李善长高举着朱元璋赐予的免死金牌,恳求皇帝饶命。可是朱元璋冷笑着对他说:“你看看,这金牌上写的是什么?”李善长赶紧仔细查看,结果面色顿时变得苍白,差点儿晕厥过去。
回溯到1380年,胡惟庸案的爆发,朱元璋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并借机牵连了许多他早就想要除掉的人,最终有超过3万人因此丧命。胡惟庸能成为丞相,李善长起到了举荐作用,两人关系非常密切。然而,朱元璋考虑到李善长为朝廷付出的功劳,最初并没有将他牵连其中,甚至有所宽容,想要放过他。但李善长并没有从中察觉到危险,结果十年后,他依旧没能逃脱灾难,最终被判处全家70余口人皆死。 虽然许多人认为李善长的死有些冤枉,但其实,这一切都是他自己一步步逼近死路的结果。李善长自朱元璋起兵起,已经追随了他三十多年,辅佐他打江山,也的确为国家立下了不少功劳。朱元璋也曾夸赞他,甚至把他比作汉朝的萧何。当朱元璋登基后,李善长被封为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还被赐封为韩国公,并且得到了免死金牌,每年的俸禄高达4000石,而同样功绩显著的刘伯温,仅有240石的俸禄。 然而,李善长并没有守住自己的底线。首先,他开始恃宠自傲,逐渐不再将朱元璋放在眼里。对他的一切恩赐,他开始觉得是理所应当的,甚至认为自己应得的荣誉和权力都是由于自己的付出。身为左丞相,李善长在朝廷上权力极大,许多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渐渐地,他在朝中树立起了强大的威信,许多官员都畏惧他,甚至有时他做事不再向朱元璋汇报,发现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也会选择压下不报。 其次,李善长心生二心。当他掌握了大权后,逐渐开始对朱元璋的忠诚产生动摇。当胡惟庸策划谋反时,首选的拉拢对象就是李善长。胡惟庸多次派人劝说李善长加入叛乱,但李善长明白其中的风险,既不答应也不报告给朱元璋。一次,他抓到了一名胡惟庸的细作,按理应该立即向朱元璋汇报,但他却秘密处决了这个人。这个举动,让人难以揣测其背后的真正动机,也让朱元璋开始对李善长产生怀疑。 另外,李善长开始贪图权力。早在1372年,他就向朱元璋请求退休,声称自己年纪大了,处理政务力不从心,想要归隐田园。朱元璋同意了他的请求。然而,李善长并不真心退隐,他秘密推出胡惟庸作为自己的代理人,担任中书省左丞相,自己则在暗中遥控一切,试图继续掌控朝政,甚至谋划在朱元璋之上。朱元璋当然看穿了这一招,并没有立即阻止,而是故意让胡惟庸继续参与政务,以便观察更多的动向。 到了1390年,朱元璋的耐心已经到了极限。李善长的一个晚辈丁斌犯了事,朱元璋决定流放他,李善长上书请求宽恕,结果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认为自己是天子,竟然连流放的决定都被李善长干预,于是他对丁斌进行严刑拷打,最终从丁斌口中得知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与胡惟庸勾结密谋反叛,李善长虽然没有参与其中,但未向朱元璋报告,仍然被视为知情不报,罪行不可原谅。朱元璋终于决定彻底铲除李善长,他下令将李善长全家70余口一并处死。李善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试图用那张免死金牌来保命,但朱元璋冷笑着让他看清金牌上的字迹。李善长低头一看,发现金牌上写着:“免死,除谋反大逆。”这七个字让他瞬间明白,自己已经逃不掉了。 李善长的悲剧,正是因为他过度依赖权力、失去了对朱元璋的忠诚。许多人引用“伴君如伴虎”来形容他的命运,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古话也正好诠释了李善长的结局。如果他能够像张良一样明智地功成身退,或许就能避免这一场惨剧,但他贪恋权力,最终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