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军火贸易差异显著。在晚清时期,国际军火商,如克虏伯,倾向于销售大型武器平台,诸如大口径火炮、铁甲舰,甚至计划与清政府合作建设兵工厂。相比之下,民国时期的海外军火商则更关注小型装备,提供更轻便、易操作的武器。这一变化的结果是,尽管技术上有了进步,民国时期的火炮和炮弹数量依旧少于晚清。
这一差异背后,国际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晚清时期,英国曾视满清为潜在的盟友,希望通过中国协助对抗沙俄。于是,英国对中国的军火贸易采取了放宽政策,并指派了赫德等军火采购员负责中国海关,利用海关资金直接购买英国军火。赫德的苏格兰同乡金登干,利用回扣从克虏伯和其他兵工厂获取资金,回扣甚至高达5%,这在国际军火贸易中是顶级的。由于克虏伯产品质量好且回扣高,成为了清军的首选。
在李鸿章主政期间,克虏伯成功向清政府出口了超过1900门火炮,其中1600多门是李鸿章亲自决定购买的。李鸿章的稳定支持,使得他成为了克虏伯的重要客户,克虏伯家族的掌门人也多次与他通信,发展了深厚的私人关系。李鸿章能长期维系与克虏伯的合作,正是因为他在清朝政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军火采购的核心人物。
然而,民国时期国内局势动荡,各地军阀掌权时间不长,缺乏像李鸿章那样长期稳定的客户。这导致国际军火商开始转向销售轻便、易于操作的小型武器,如枪支和弹药。同时,从1919年至1929年,英法等国对中国实施了武器封锁,限制了中国军队的采购。即使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也面临警告,克虏伯等旧有供应商也只能通过捷克等中间商出售小批量军火。
民国时期,依然有两大军火供应商突破封锁。第一个是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向中国大量出售武器,直到直奉战争时,日本的武器出口占到了中国总进口量的九成。然而,日本并不愿意向中国出售大型武器,而主要提供轻武器和弹药。另一个重要玩家是苏联。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免费武器,尤其是在北伐前后,为北伐军和国民军提供了大量装备,帮助改变了中国的政局。抗战初期,苏联更是向中国提供了海量的炮弹和武器,甚至超过了中国国内兵工厂八年的产量。
与此不同的是,德国在扩军备战期间与日本结盟,虽然克虏伯也参与了一些小规模的军火出口,但其大炮和炮弹的出口相对有限,主要向中国提供了头盔和步枪。而美国则在珍珠港事件后才开始向中国援助大炮和弹药,在此之前,美国反而是日本的主要武器供应商。
民国时期的军火贸易复杂多变。由于国内政局不稳定,国际军火商无法找到可靠的长期合作伙伴,因此不愿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军火交易,导致民国军队的火力大幅下降。而这也让一些特定的武装力量,深受火力不足的困扰,形成了严重的“火力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