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生平可谓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从他成为大明皇帝的那一刻起,对于他的评价就有了极大的分歧。一些人认为朱元璋刻薄寡恩,严厉甚至残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对百姓相对宽容,真正的目标是打击贪官污吏。无论如何,朱元璋确实有着“嗜杀”的一面,许多人因触犯他而遭到株连,抄家满门。
陈德,这位明朝的开国名将,可能对很多人来说不太熟悉。他是濠州人,封号临江侯,并追封杞国公。虽然他曾有赫赫战功,但在他去世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与胡惟庸案的牵连,陈德的家族遭到了灭门的悲剧。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因为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而陈德家族却是在洪武二十三年才被追坐(追究连坐),这中间相差了十年,朱元璋做了什么,才让陈德家族成为了连坐的对象呢?
陈德不仅是朱元璋的救命恩人,还是大明开国的重要功臣。朱元璋在与陈友谅争天下的鄱阳湖水战中,几乎因危急情况丧命。当时,张定边率领的一支小船向朱元璋的战船冲来,而由于船工的慌乱,船只搁浅,无法迅速逃脱。这时,陈德挺身而出,奋力迎战,为朱元璋挡下了9箭。即使身中9箭,他依然与敌人顽强作战,直到常遇春和俞通海赶来救援。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陈德拼死保护,张定边很可能完成斩敌将帅的壮举,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完全不同。
战后,朱元璋去看望负伤的陈德,感动于他的救命之恩,向他保证:“我和我的子孙后代,永远不会忘记你的大恩。”作为天子,朱元璋言出必行,给了陈德一枚丹书铁券,这意味着陈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免于死罪。尽管这块免死金牌看似可以保护他一生,但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权力的极度集中意味着即使是这种特殊的护身符,也未必能保命。
陈德去世后,朱元璋特意为他停朝三日,表示对这位老将的尊重,并追封其为杞国公,谥号“定襄”。但即使这样,朱元璋的决策依旧难以捉摸,许多开国功臣也深受其变幻莫测的性格影响。几年后,朱元璋发动了对胡惟庸一党的大清洗,发现陈德在征西作战时曾犯错,且因个人怨恨与胡惟庸勾结,密谋做出不利于朝廷的行为。于是,朱元璋决定对陈德家族进行追究,甚至灭族。
洪武二十三年,陈德去世后的第十二年,朱元璋下令彻底抄家,追查陈德家族的罪行。这个曾经与国家同休、享尽荣华富贵的家族,最终却走到了灭顶之灾的命运。为了表达自己对陈德的“感恩”,朱元璋虽然杀了他的家族,但保下了陈德唯一的孙子,使其孤苦无依,过着一无所有的生活。至于陈德的尸体是否也被朱元璋折辱,不得而知,但这无疑是朱元璋“仁义”的另一面,他的决策常常让人琢磨不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