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被授衔的十大大将中,最为人熟知的主要是粟裕和陈赓,尤其是粟裕,被称作“战神”,知名度几乎可以和元帅相比。其他那八位大将虽然也名列前茅,但公众关注度明显不如这两位,甚至与一些有传奇色彩的上将相比,名气也显得平平。
其实,知名度并不完全等同于功劳和资历的深厚,真正决定知名度的,往往落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长征参与者的知名度更高
毛主席说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对党和人民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折。与此同时,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也异常艰苦,陈毅在南方并未参加长征,因此在一些人眼中被视为资历的“硬伤”。
2) 中央红军成员的知名度更高
有毛主席这位舵手带领,中央红军自然承担了更多历史性、宏大事件的主角光环。相比之下,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的知名度就稍微弱一些。
3) 八路军的知名度更高
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在历史叙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总体上让八路军更广为人知。
4) 参加过三大战役的人知名度更高
三大战役(常被提到的是辽沈、淮海、平津)是战争史上最为人熟知的阶段。其实除了这三大战役,还有西北、华北、东南等战区的作战,但知名度往往不及三大战役那样广泛。
5) 军事长官的知名度更高
在战争年代,真正具传奇色彩、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带兵打仗的军事长官。相对而言,担任政工与主官的政治领导者虽同样重要,但公众更容易记住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纵横捭阖的将领。历史上真正具备“战场风云”气质的将领往往比政治主官更易留下印象。
粟裕、陈赓两位大将之所以知名度极高,除了个人战功显赫外,还因为他们在战场上少有争议、形象突出,长期被媒体与公众广泛讨论。至于其他这八位大将,虽然都在军队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知名度的确受到上述五个方面中的某些因素影响,略显逊色。
具体到这八位大将,各自的情况如下:
- 徐海东:以陕北红军的代表身份授予大将军衔,曾经把中央红军急需的5000块大洋借给红军,这是一个大恩,但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参与度不高,因此知名度不高。
- 黄克诚:主要精于后勤与政治工作,文书与组织工作能力出众,尽管指挥过部队,但公众关注度并不算高。
- 谭政:本质上是政工干部,毛主席对他评价极高,概括为“谈政”,说明他天生具备出色的政治工作能力。
- 肖劲光:虽然参加过长征,但在抗日战争期间长期留守后方,担任留守兵团司令,防卫与后勤工作为主,鲜少出现在前线战斗一线。
- 张云逸:资历很深,是唯一拿着元帅级别工资的大将。抗战时期多在华南地区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也以后勤工作为主。
- 罗瑞卿:出身政工,后期主要在公安部队工作,军事上的战功相对不如许多军事指挥官耀眼。
- 王树声:来自四方面军,曾参与西路军,但没有参加过解放战争中最具辉煌的三大战役。
- 徐光达:长期在苏联养病,未参与长征,之后也多在后方工作,参与的大规模战役相对有限。
基于以上原因,这八位大将的知名度普遍比个别前列的大将略显逊色。不过历史极其复杂,每一个岗位都需要有人贡献,只是有些岗位的贡献不那么张扬,更多是在幕后默默付出。
总之,知名度高低并不等于贡献大小。粟裕与陈赓凭借战场上的传奇经历和突出成就,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而其他八位大将则以各自独特的角色和默默的努力,构成了那个年代军事力量的完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