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甲午战争的惨败给大清帝国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曾经辉煌的北洋舰队彻底覆灭。那时,《马关条约》将中国的领土割让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并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给大清带来了极大的屈辱。
北洋舰队覆灭后的艰难重建
虽然朝廷负担沉重,但海防的任务却迫在眉睫,必须尽快弥补北洋水师的空缺。虽然赔款让大清财力枯竭,但还是设法从英国购买了一些舰艇,尽管这些舰艇在吨位和火力上远不如先前的北洋舰队。海圻号就是其中之一。
海圻号的建造与服役
海圻号于1896年开工,正是甲午战败后的第二年。1899年,海圻号终于服役。它长129.3米,宽14.3米,吃水6.1米,排水量4300吨,最高速度为24节,续航距离2600海里,搭载476名舰员,配备203毫米速射炮2门。虽然相比于北洋舰队的定远号、镇远号战列舰(长度94.5米,排水量7355吨,最高速度15.4节),海圻号在吨位、火力等方面明显较弱,但在大清帝国困境中,它仍是宝贵的海军力量。
海圻号的历史性任务:震慑墨西哥
海圻号不仅仅是海军的一部分,它的名字在清朝灭亡前夕成为了历史的见证。1911年,海圻号前往英国参加乔治五世加冕典礼,然而更为震撼的任务随之而来。
同年5月,墨西哥爆发了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大量华商华工在混乱中遭到攻击和伤害。墨西哥国内的敌视情绪在一位名为弗朗西斯的公众人物演讲后迅速蔓延,他责怪华人抢占工作机会,忽视了他们辛勤工作的事实。这样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民众反感,最终暴力冲突爆发。
长期以来,华人因勤劳在西裔和葡裔国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也因此成为了某些当地人嫉妒和仇视的对象。清朝虽有海外华侨的保护责任,但当年面对发生在印尼的“红溪事件”时,由于缺乏海军力量,无法及时反应,只能不了了之。面对远隔太平洋的墨西哥,清朝的力量显得更加薄弱,但出乎意料的是,清政府决定派遣海军舰队出面解决问题。
海圻号赴墨西哥威慑
1911年,海圻号刚好在英国,清朝朝廷决定利用这一机会,派它前往墨西哥海岸以施加压力。海圻号航行了30850海里,途经大西洋、北美和加勒比海等地。9月,它抵达美国,并在巡洋舰队统领程璧光的指挥下,访问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面对清朝发出的最后通牒,墨西哥无法承受海圻号的威胁,很快表示道歉并答应缉拿相关罪犯。这一举动标志着大清帝国在即将灭亡之前的最后倔强,彰显了它在危急关头仍不愿轻易屈服。
海圻号的结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标志着清朝的灭亡。1912年,海圻号正式更换旗帜,改挂五色旗,并于同年5月返回中国。此时,大清帝国已经不存在,墨西哥的赔偿承诺也未能兑现。
抗日战争中的海圻号
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圻号成为了海军最后的防线之一。为了阻止日军舰队通过长江进攻南京,海军决定自沉老旧舰艇来封锁航道,这一举措被称为“江阴阻塞线”。海圻号也在其中,最终它在长江中自沉,为阻碍日军的进攻作出了最后贡献。
海圻号的传奇历程,见证了大清帝国从盛到衰的过程,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另一个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