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夫差,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成语,如“卧薪尝胆”、“兔死狗烹”以及“闭月羞花”等,这些成语常常与他有关。夫差的形象往往让人觉得他是一个武力强大的君主,类似项羽那样的“勇多于谋”的英雄人物。然而,实际上,夫差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重要贡献,那就是——他是中国大运河开凿的第一人!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496年,夫差的父亲——吴国国君阖闾,在与越国的战争中不幸受伤,被流矢射中致死。阖闾死后,夫差继位成为新一任吴国君主。为了替父亲复仇,夫差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吴国。经过两年的努力,吴国的实力大幅增强。 公元494年,越王勾践意识到夫差有复仇之心,便主动发起进攻。面对吴国强大的军队,越国大败,不久便投降了吴国。击败越国后,夫差的野心逐渐膨胀。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都梦想着争夺中原,而夫差也不例外,他开始筹划北伐,目标直指中原。 此时,齐国发生变故,齐景公去世,国力大幅衰弱。得知此消息后,夫差心生喜悦,打算立即北伐齐国。然而,想要发动战争,粮草的保障至关重要。由于北方距离遥远,粮草运输成为一个大问题。古代运输通常有两种方式:陆路和水路。陆路因为山路崎岖且运输困难,并不适合大宗物资的运输,因此,水路成了更优选择。但问题在于,吴国虽然地处太湖平原,湖泊众多,并且长江水系发达,但与北方的淮河并不相连,无法直接通行。 经过一番思考和调查,夫差决定利用水路运输,解决粮草问题。既然自然河道无法直接连接,那就人工开凿一条吧!于是,夫差下令开凿一条新的运河。这条运河就是历史上第一条人工渠道——刊沟。 《左传·哀公九年》中记载道:“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夫差动员了数万工人,开始了这项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工程。刊沟的路线大致是:从南方的邗城(即今天的扬州以南)出发,穿过多个湖泊,最终北上入淮河,全长约150公里。刊沟的开凿,成功地连接了长江和淮河两个水系,是中国大运河最早的历史遗迹,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刊沟完成后,吴国军队便借着这条运河顺利北上。水路的通畅使得吴军能够迅速调动兵力,打击北方的敌人。吴国军队顺利攻陷陈国,击败齐军,成功退却楚兵,最终凯旋而归。 然而,夫差没有想到的是,这条最初用于军事目的的运河,在后世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绵延1800多公里,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的京杭大运河。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的交通便利,还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纪念夫差的这一伟大功绩,今天扬州的刊沟旁还建有庙宇,供人祭祀他。 夫差的开凿大运河,虽然起初只是为了军事需要,但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远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