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六七十年代,苏联大军110多万人,到底敢不敢进攻中国?
迪丽瓦拉
2025-10-18 21:33:27
0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讨论了1979年越南战争中,各方的态度,包括苏联、中国、美国等国家的立场。今天,我们将转向六七十年代的苏联,重点讨论其在远东、外蒙古和中亚地区的军事部署,以及是否有能力全面南下的问题。

苏联在六七十年代的军事部署 从60年代末开始,苏联在远东、外蒙古和中亚等地派遣了大量军队。到了鼎盛时期,驻军人数一度超过了110万人。这个庞大的军队究竟是否能全面南下呢?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 二战结束后,苏联与美国进入了冷战状态,特别是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和美国的对抗愈加激烈。在此期间,苏联的军事重心主要集中在中东欧和外高加索地区,防范西方国家的威胁。因此,苏联的精锐部队大多部署在这些地区。而远东、外蒙古和中亚,这些地理上相对较为安全的地方,驻军数量则较少。 然而,到了60年代末期,随着苏联与美国的关系恶化,苏联开始从东欧和南欧调动军队,包括精锐的空降部队,部署到远东、蒙古国和中亚等地。这样一来,苏联在这些地区的军力迅速增长,达到50多个步兵师和坦克师。特别是在蒙古境内,苏联部署了11个师。蒙古的草原地势开阔,适合装甲部队的大规模机动,这使得苏联的军队能够迅速向中国华北一带推进。到达鼎盛时,苏联在这些地区的驻军总数突破了110万人。

中国的应对措施

在60年代末期,苏联军队的大规模集结让中国的安全形势更加严峻。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我国加大了对北方的防御力度。当时,中国的总兵力并不像苏联那样庞大。1950年代末期,我国的军队总数大约只有280万人,相比于50年代初期减少了接近一半。

但进入60年代后,中国的防御战略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苏联增兵远东和中亚的背景下,中国的军事力量迅速扩展。为了增强北方的防御,中国组建了大量的守备师、独立师和边防师,强化了各个军区的力量。同时,南方的部队也陆续调往北方。例如,昆明军区的54军、广州军区的43军、47军,南京军区的27军和福州军区的28军等精锐部队,都被调往北方加强防御。 此外,中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战备准备,包括修建防空洞、要塞和人造山,确保北方各个易守难攻的区域具备坚固的防御体系。同时,为了应对战争可能带来的损失,中国还启动了三线建设,将许多重要的工业设施转移到陕西、四川、贵州等内陆地区。

苏联的能力与挑战 面对中国在北方的强大防御,苏联是否有能力发动全面进攻呢?尽管苏联在武器装备上占有优势,但其国土辽阔,必须分散兵力在多个战线上进行防守,尤其是在东欧和外高加索等战略核心区域。到60年代末期,苏联将一部分部队从这些地区调往远东,但这样做也导致了苏联在东欧的力量空虚。

到了70年代初期,苏联又不得不将部分远东部队调回东欧。根据情报分析,到70年代中期,苏联在远东、外蒙古和中亚等地的驻军中,只有三分之一的部队处于战斗状态,另外三分之一的部队仅具备半编制,需补充兵员和装备,剩余的三分之一则是所谓的“架子师”,这些部队并未完全组建,战斗力较弱。 与苏联的情况相比,中国在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军区部署了大量精锐部队,特别是沈阳军区和北京军区。如果苏联真的发动全面进攻,面对沈阳军区的兵力优势,苏联至少需要调集两个集团军群,甚至更多,才能有胜算。而在华北、东北等地区,苏联需要调动至少100万以上的部队,才能对抗中国的防守。 苏联的战略风险 如果苏联选择全面进攻,极有可能陷入长期的大规模消耗战,而最终导致战败。中国不仅拥有几百万的军队,还具备完善的工业体系,可以支撑长期战争。而苏联如果发动战争,必须面临东欧阵线崩溃的巨大风险。

进入70年代后,中国通过全面分析认为苏联发动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较低,最多会进行中等规模的进攻或局部冲突。事实上,苏联也意识到与中国的关系恶化对其不利,因为不仅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而且还需要在远东和中亚驻扎大量军队,分散了自己的力量。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苏联在阿富汗的战争中陷入困境,无法顾及对中国的威胁。

苏联与中国的关系缓和

1982年3月,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乌兹别克斯坦发表了著名的塔什干讲话,宣布苏联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并表示苏联与中国之间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不谋求中国的任何领土。进入80年代中后期,中苏关系开始逐渐缓和,并在80年代末期迎来了较为友好的合作,甚至中国从苏联订购了苏27战机。 结语

总体来看,苏联在六七十年代的军事部署虽然强大,但面对中国的防御体系和潜在的消耗战风险,其全面南下的可能性较小。而随着中苏关系的缓和,双方的军事对抗逐渐减少,直至80年代,中国的周边局势得到了显著缓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南... 1927年8月1日,党的领导下的起义军在南昌爆发了起义,成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
原创 1... 1971年,美国公民护照上禁止前往的国家名单中,中国被划掉了。远在海外的杨振宁很高兴,随之而来的难题...
原创 杨... 杨玉环,字太真,出生于公元719年,去世于公元756年,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女性人物,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
原创 民... 清朝的皇陵分为三处,分别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以及辽宁的关外三陵。清东陵在民国时期遭...
原创 成... 毛主席曾在诗中提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句诗并不是在贬低成吉思汗,而是表达了创...
石破茂通篇未提日本战争罪行的讲... 尽管面临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即将卸任的日本首相石破茂仍在10日傍晚召开记者会,公开发表了他关...
原创 康... 康熙皇帝是清朝生育儿子最多的皇帝,一生共有35个儿子,其中24人参与了皇位继承的竞争。这些皇子在清朝...
原创 虎... 在虎牢关前,关羽和张飞联手都未能打败吕布,最终还是刘备出场,与三兄弟共同奋战,才成功击败了吕布。这一...
原创 楚... 在战国初期,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改革,使得楚国的军力变得强大,逐渐展现出争霸的潜力。到楚宣王和楚威王时...
原创 他... 你听说过汪辜会谈吗?那是在1993年4月27日至29日举行的,地点在新加坡,主要人物是汪道涵和台湾海...
原创 淮... 1948年5月,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响,黄寿发在太行山深处被执行死刑。令人震惊的是,黄寿发并非敌人间谍或...
原创 为...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知名的传奇故事,尤其在民间话本、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下,几乎每个人都知道...
成语“秋毫无犯”中的历史典故 【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请“点赞”以及“转发”,以支持继续创作,谢谢大家!】 哎,你说这“秋毫无犯”...
原创 慈... 慈禧太后,虽然并非皇帝,但她却是清朝政权的实际掌控者。长达半个世纪的垂帘听政,让她在政治上拥有了无法...
原创 朱...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比,在国家治理方面同样展现出卓越才能。无论是驱逐北元势力...
原创 李... 李世民,唐朝的开国皇帝,一直致力于巩固大唐的繁荣与稳定。他深知自己的时日不多,于是决定将国家的未来托...
原创 如... 如果丢失街亭的是赵云,诸葛亮会“挥泪斩杀”他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有很多层面的考量。让我们从《...
原创 徐... 在许昌,曹操对徐庶极为重视,极力想让他加入自己的阵营。虽然徐庶心里憎恨曹操,因为曹操的种种行为令他无...
辽沈战役决战前,蒋介石能把国军... 全文共2396字 | 阅读需6分钟 1945年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这也是蒋介石的人生巅峰...
原创 公... 提到夫差,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一些成语,如“卧薪尝胆”、“兔死狗烹”以及“闭月羞花”等,这些成语常常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