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清朝生育儿子最多的皇帝,一生共有35个儿子,其中24人参与了皇位继承的竞争。这些皇子在清朝并不像明朝那样生下来就是王爷,他们必须立功或获得皇帝认可,才能晋升爵位。康熙的儿子中,有11人最终被封为亲王,其中既有大家熟知的,也有鲜为人知的。下面就来介绍几位重要的皇子及他们的经历。
胤礽——理亲王
胤礽是康熙的第七子,但因前五位早夭,排行第二。他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外祖父是权臣索尼,身份显赫。康熙十分看重胤礽,从他刚满周岁就立为太子,并多次让他监国。然而,胤礽急于登上皇位,多次行为触怒康熙,被认为有“弑逆”之意。1708年,康熙废其太子之位,将其囚禁,次年虽复立太子,但胤礽依旧不收敛,最终在1712年再次被废,囚禁在咸安宫,余生未再掌权。1724年,雍正帝追封他为理密亲王。
胤祉——诚亲王
胤祉的母亲是荣妃马佳氏,他以文学造诣闻名,早年深受康熙喜爱。1698年被封为诚郡王,1709年晋升为诚亲王。雍正继位后,他曾看守康熙帝的景陵,但因索贿被囚降爵。后来复封为亲王,但在怡亲王胤祥丧礼中失礼,再度被削爵,最终病逝,终年55岁。
胤禛——雍亲王
胤禛的母亲是孝恭仁皇后,他为人务实,对官员严格,因此有“冷面亲王”之称。康熙三十五年随父亲征讨噶尔丹,1698年封贝勒。1709年,胤礽复立为太子时,晋封为和硕雍亲王。康熙晚年的储位之争中,他低调而积极,康熙去世后依遗诏登基为雍正帝。在位13年,他推行改革,为康乾盛世奠定基础。1735年逝世,享年58岁。
胤祺——恒亲王
胤祺的母亲是宜妃郭络罗氏,从小养在宫中,因此性格平和、为人淳厚。随父出征葛尔丹,1698年封贝勒,1709年晋封为和硕恒亲王。康熙晚年储位争夺中未卷入,雍正继位后待遇良好,1732年病逝,享年52岁,被赞“秉性和平,乐善好施”。
胤祐——淳亲王
生母为成妃戴佳氏,随父出征噶尔丹,1698年封贝勒,1709年晋封多罗淳郡王。雍正元年晋封和硕淳亲王,生前安分守己,1730年病逝,享年50岁。
胤禩——廉亲王
生母为良妃卫氏,性格亲切随和,人缘极佳,被誉为贤王。康熙晚年参与储位争斗,后被雍正帝晋封为廉亲王,但最终因政务原因被削爵囚禁,1726年去世,终年45岁。
胤裪——履亲王
生母为定嫔万琉哈氏,自幼由苏麻喇姑抚养,性格稳重淡泊,远离皇位争斗。雍正朝担任重要事务,深得信任。乾隆时期晋封为履亲王,1763年去世,享年77岁,是康熙诸子中寿命最长者。
胤祥——怡亲王
生母为敬敏皇贵妃,康熙晚年支持雍正,但曾被圈禁。雍正即位后晋封和硕怡亲王,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勤勉尽责,1730年病逝,年仅44岁,获准世袭罔替,成为清朝首位恩封铁帽子王。
胤禄——庄亲王
生母为顺懿密妃,雍正时期继承庄亲王爵位,历任多旗都统,乾隆时期担任总理事务大臣,管理工部事务。1767年去世,享年73岁。
胤礼——果亲王
生母为纯裕勤妃,雍正朝晋封多罗果郡王,后升果亲王,管理工部、户部事务,参与乾隆帝辅政。1738年去世,年仅42岁。
胤袐——諴亲王
康熙五十五年生,是最小的皇子,比大侄子乾隆还小5岁。康熙去世时年仅6岁,由雍正帝抚养。雍正十一年晋封为和硕諴亲王,乾隆时期历任多旗都统及宗人府职务,1773年病逝,享年57岁。
总结
康熙的儿子中,有11人被封为亲王,其中三人(胤祉、胤禛、胤祺)由康熙册封,七人(胤礽、胤祐、胤禩、胤祥、胤禄、胤礼、胤袐)由雍正册封,一人(胤裪)由乾隆册封。其中怡亲王胤祥和庄亲王胤禄成为铁帽子王,地位世袭不变。总体来看,康熙的这些儿子在清朝皇子中待遇相当优厚,不是所有皇子都有机会被封为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