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历史上,李卫是最著名的封疆大吏之一,名列前五。他的形象大多通过影视作品为人们所熟知,但历史上他究竟是怎样的人呢?
李卫,字又玠,江苏徐州丰县人(寄籍铜山),生于康熙二十七年。他与鄂尔泰、田文镜齐名,是雍正朝的重要官员之一,被誉为“模范”三督抚之一。
影视作品中,常常把李卫描绘成一个不识字的人,这种说法略有夸张。李卫出身于较为富裕的家庭,从小接受过启蒙教育。尽管他读书不多,尤其不擅长背诵四书五经,甚至说一看这些书就头疼,但他至少具备了基本的阅读和写字能力,并非完全文盲。
康熙五十六年,30岁的李卫通过捐纳的方式,花钱购买了一个兵部武选司员外郎的职务(从五品)。这在当时并不罕见,因为清代的捐官制度允许人们通过捐纳资金来获得官职,尽管这并非一条简单的道路,且往往需要从较低级别做起。然而,李卫的情况特别,因为史料没有记录他早期的捐官经历,他直接从五品开始,显然是借了某种特殊的背景。
尽管李卫并没有与雍正皇帝直接的私交,但在雍正即位的初年,他因为得到雍正亲信的怡亲王胤祥的举荐,得以担任云南的盐道职位。胤祥与雍正的关系非常亲密,因此胤祥推荐的人往往能得到雍正的重用。
李卫并未辜负这一机会。他到任后不久,就通过连呈三折,详细报告了沿途的民情风俗、盐政问题及官员的表现,并对旧有的盐课制度进行了改革。这一系列措施获得了雍正的高度赞赏,李卫也因此开始崭露头角。改革使得云南当时积欠的盐税得到了清理,为李卫赢得了更高的评价。
由于这些成绩,李卫很快得到了提拔,雍正二年,他被越级提升为云南布政使,并负责盐政管理。李卫的行政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现,也让雍正开始对他产生了更大的依赖和信任。
然而,李卫虽然忠诚且办事高效,但他性格上的缺陷也逐渐显现。他脾气暴躁,做事冲动,经常与上司或同僚发生冲突。在处理事务时,他有时过于粗暴,甚至显得有些不拘小节。虽然雍正对他非常信任,并且时常给予指导,但李卫的这些缺点仍然让雍正感到不小的困扰。
李卫在浙江任职时,成绩尤为突出,甚至被雍正专门设立了浙江总督这一职位,兼管巡抚和盐政。然而,他的缺点依然存在。在一次与河督齐苏勒的会议上,李卫因礼节不周得罪了对方。在另一次,李卫在行文时越过了四川总督迈柱的职权,导致与迈柱产生了不快。此外,他与其他一些官员之间的关系也不甚融洽。
李卫的种种行为虽不至于造成大错,但在上司看来,他显然过于放纵自己的权力,甚至在一些细节上犯了错。比如,他曾因到任后为当地已故名儒吕留良赠送祠堂匾额,这一行为引起了雍正的不满,因为吕留良被视为反清分子,这种举动显得过于轻率。
尽管如此,李卫仍然得到了雍正的极大信任。雍正常常因为李卫的能力和忠诚,对他过度的个性和某些缺点宽容。雍正也给予了李卫一些教诲,试图让他在处理事务时更加谨慎和稳重。
李卫在雍正去世后,进入了乾隆朝。尽管乾隆帝的执政风格与雍正大为不同,但李卫作为前朝的老臣,还是继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虽然乾隆对他并不完全满意,但李卫在后期的政治生涯中逐渐变得更加谨慎、圆滑。
李卫晚年的政绩主要集中在河工和水利方面,虽然因过度劳累,他最终患上了肝病,并在乾隆五年去世。乾隆帝对李卫的去世表示悼惜,命令给予祭葬,并且为李卫立下了谥号“敏达”,以表彰他的忠诚和辛勤工作。
总的来说,李卫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既有突出的政绩,又因性格上的缺陷而给自己和雍正带来了不少麻烦。尽管如此,他依然是清朝封疆大吏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其仕途的起伏与复杂性,充分展现了官场中的人性与权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