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在三国历史中可谓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人物,他的经历跌宕起伏,起起落落,最终为后代奠定了统一江山的基础,这一点是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没有预料到的。
司马懿活跃的主要时期是在228年至234年,也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的那段时间。在这段历史里,他为曹魏的军事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在曹操临终前,他曾多次提醒曹丕要小心司马懿的野心,但曹丕却视他为心腹,给予了极大的信任。为什么会这样呢?
当时,曹操身边已经有了许多能干的将领和谋士,例如镇守合肥的张辽、亲卫军统领许褚以及虎豹骑的统帅夏侯惇等。但即便如此,曹操身边也存在一些反对派。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在曹操逐渐强大后,他开始有了自立为帝的想法,而作为忠诚汉朝的荀彧等人自然不能接受这一改变。因此,曹操不得不暂时搁置了称帝计划,以稳定内部。曹丕作为继承人,便成了最终实现这一理想的人。
司马懿的家族历史较为特殊。虽然他们家族一直属于汉朝的重臣,但一直侍奉在曹操的麾下。司马懿年轻时曾公开批评曹操是“奸贼”,曹操为了笼络他,尽一切可能将他招入麾下。尽管如此,曹操对司马懿始终保持警惕,也未曾完全信任他。多年之后,司马懿在曹丕手下任职,逐渐获得了曹丕的信任。然而,那时的司马懿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野心。随着太子曹丕的提拔,司马懿的职务也逐步提升,逐渐显露头角。
回到前文提到的曹操的“称帝”计划,虽然年轻时的司马懿曾指责曹操,但他最终却支持曹丕继位。其实,司马懿早已看清大汉江山的衰败,认为再为已腐朽的东汉效力并没有意义。司马懿选择支持曹丕,是因为他觉得只有忠诚于曹丕,才能在这乱世中找到更大的空间。而曹丕也确实需要一个得力的支持者,因此司马懿便成为了首选。
曹丕继位后,名义上实现了曹操未竟的梦想。对于司马懿而言,这不仅是个人的一个转折点,也为他提供了更大的施展舞台。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发起了第一次北伐。司马懿被任命为先锋,原因在于曹丕深知,诸葛亮并非等闲之辈,而能与他对抗的人唯有司马懿。尽管司马懿曾因避祸装病多年,但曹丕心知肚明,司马懿不过是明智地避开了危险,并且能凭借超凡的军事才智与诸葛亮较量。
司马懿应对北伐的策略非常成功。他深知蜀汉虽有雄心,但实质上难以承受长期的消耗战。在蜀军围攻魏国城池时,司马懿采取了坚守的策略,耐心等待蜀军资源枯竭和士气下降。几个月的时间里,蜀汉不仅耗尽了粮草,而且因马谡丢失了街亭这一战略要地,导致蜀军最终不得不撤退。这样,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司马懿凭借稳扎稳打的战术力挽狂澜。
曹丕继位后,魏国面临着巨大的内外压力。在曹操去世后,宗亲之间的争斗愈发激烈。曹操深知宗亲势力强大,于是将许多宗亲放在重要位置,但也埋下了隐患。曹丕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力,必须借助司马懿这类家族力量来对抗曹氏宗亲。例如,曹植虽才华横溢,却因过于张扬而与父亲曹操产生了矛盾。最终,曹操选择了相对稳重的曹丕作为继承人,而曹植则被边缘化。曹丕继位后,依旧必须小心提防曹氏宗亲的势力,因此他依赖了司马懿等大家族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然而,曹丕也心中有数,他深知司马懿心有野心,于是在临终前特别交代,要将辅佐大业的重任交给司马懿、曹休和曹真三人,共同辅佐曹睿。但他也告诫曹睿要警惕司马懿的权力扩张。曹睿继位后,也未忘父亲的遗言,安排了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佐,确保曹家能够掌控权力。然而,司马懿最终展现了自己的野心,模仿曹操的做法,通过自己的子孙司马师和司马昭篡位,最终建立了晋朝,天下由此归晋。
这就是司马懿从一个普通谋士,到最终掌控整个局势,成就晋朝的传奇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