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与胡适反目的国学大师:批评盲目西化的一席话,如今更具现实意义
迪丽瓦拉
2025-10-19 05:30:59
0

按照你的要求,我将文章改写为更易读、增加细节,同时保持原意,并降低重复度,直接输出正文如下:

---

按照现代历史叙事的惯例,很多人直观上会觉得中华文明难以与西方相比。最常被提到的两点是: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被认为是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而同期的古希腊已经进入商品经济,甚至开展了大规模的跨海贸易,航程惊人;二是如今中国的诸多学科,重要知识点几乎都以西方学者命名,偶尔才见到以中国学者命名的情况,这让人感觉西方似乎才是科技文明的唯一创造者。

正因为这些表述,便产生了一种荒谬的认知——认为“中国对人类几乎毫无贡献”,甚至说中国一无是处。然而,问题在于: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怎可能真一无是处?若果真如此,为何中国在两千多年里,科技、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长期稳居世界前列?

对于这个悖论,国学大师钱穆曾对当时学术界的盲目西化提出过尖锐批评,他的观点至今仍值得深思,并具有现实意义。

傅斯年,北大前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却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向不读钱某书文一字。”这里的“钱某人”,正是国学大师钱穆。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傅斯年是胡适的得意门生,而胡适与钱穆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存在恩怨。学者李敖曾评论:“胡适在世时,钱穆未能成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我始终认为这是不公。钱穆在古典学方面的成就,比其他学人更应先入选。”

那么,钱穆为何会与胡适反目呢?表面上有人将其归结为交往误会,但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学术方向的分歧。胡适倾向西化,他提倡“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甚至提出“东周以上无信史”,认为西周历史不可信,夏商时期可能根本不存在,这与西方学者的观点相近。而钱穆虽然没有上过大学,却深谙国学,被公认为一代宗师。他毕生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现代新儒家理念。其代表作《国史大纲》更是在抗战时期完成,旨在让中华文化在国难之际延续下去。

因此,胡适与钱穆在历史认知上存在巨大差异,矛盾迟早会爆发。傅斯年作为西化倾向明显的学者,比如他不信中医,也难与钱穆理念相合。当然,这里没有绝对的对错,都是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文化道路。

民国时期,由于国家实力薄弱,许多文人“慕强”,崇拜西方历史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一无是处”。胡适曾言,中国人在道德、文学、音乐、身体等方面“百事不如人”,还有人提出“废除汉字,改用拉丁文字”。对于这种盲目西化的风气,钱穆提出了有力批评,其话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 “今天中国人的大缺点,就是把自己本身的社会实相撇过不谈,专门滥用西洋几个空名词套上,硬拼硬凑,硬要叫中国来做别人家文化的殖民地。忘记了自己所特有的一套,而把别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自然要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我们希望中国文化还要自觉地站起来,那么中国才有新希望。”

简而言之,钱穆认为,当时很多国人以西方标准衡量中国文化,导致自己觉得一无是处,并把中华文化推向西方的“文化殖民地”。

以文章开头的两个例子来说: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真的只是自然经济吗?史书记载,管仲、陶朱公、吕不韦等人都有跨国贸易活动。学者许倬云考证指出,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非常发达,“论规模、人口、都市数量,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市发展可谓罕有比伦”。由此看来,将当时中国简单归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把古希腊无限拔高为商品经济,显然不妥。

其次,中国古代真没有科学贡献吗?以数学为例,古代中国数学高度发达,明代数学水平已接近微积分的门槛,达到了微积分前的巅峰。但在西方标准下,中国数学几乎无足轻重,教科书上很少见中国数学家的名字。反过来,如果用中国标准衡量西方数学,那么微积分前的西方数学也难称杰出。

归根结底,以西方标准衡量中国文化,自然会觉得中国一无是处;但如果以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如“仁义”,去衡量西方文明,那么西方恐怕仍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钱穆的警示已有百年,但今天国内一些学者仍习惯“西方中心主义”,甚至比过去更夸张,许多贬低中国、捧西方的观点已进入教科书。这不仅伤害了中华文明,也将中国推向“文化殖民地”。

从历史角度看,元清时期中国之所以未亡,关键在于中华文明的传承不断延续。如果当今忘记了自己的文化根脉,而盲目以西方标准衡量,那么中华文明可能面临真正的“亡国”,身体强壮但精神空虚,最终被外力轻易击败。

因此,我们对中国文化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自轻自贱。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包容性,正因如此,中国才能在两千年里持续位居世界前列。今天,我们应当“择西方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前提必须是以中华文化为根基,不失自信与自主。

---

如果需要,我可以再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得更生动、口语化,适合普通读者阅读,让历史故事更有画面感和可读性。

你希望我做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越南曾求清朝赐名“南越”,嘉庆... 公元1803年,清朝嘉庆皇帝收到一封来自南方藩属国的奏折,落款是“安南国王阮福映”。奏折里没提别的大...
原创 我... 中朝两国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双方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尤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回顾过去的岁月,...
原创 日... 在谈论日本的祖先时,许多日本人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徐福,并且每年会举行祭拜徐福的活动。不过,随着基因检...
原创 朱... 这篇文章讲述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前的经过。文章主要描述了朱棣在面对朝廷命令抓捕他时的反应与...
原创 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而这一辉煌背后,离不开一位杰出帝王的治理——李世民。作为唐朝的第...
两岸统一“重大信号”出炉,统一... 近期两岸局势加速:统一的信号 最近,两岸话题再次成为焦点,尤其是大陆在各方面的行动,让人不禁觉得统一...
原创 南... 现在网上的历史圈子有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不论是明粉还是清粉,都比较喜欢回避南明这个话题。据说(我说...
宝鸡:传统文化IP激发经济活力 10月15日,宝鸡市凤翔区六营村村民在制作凤翔泥塑。 前不久,在2025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链供需对接...
原创 赫...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集整理老照片的博主。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
“雨花英烈与革命文化”学术交流... 扬子晚报网10月18日讯(记者 王夕悦)10月18日上午,“雨花英烈与革命文化”学术交流会在雨花台烈...
文化中国行丨走进四角坪遗址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千龙网) 10月15日,考古工作人员走进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四角坪遗址考古发掘...
原创 李... 1950年12月31日白天,南朝鲜“央行”理事张基荣和财务次官宋仁相亲自前往前线,慰问驻扎在那里的南...
忆村山富市:那次秋日长安的对话 村山富市走了。在日本大分市的一家医院里,他和这个挚爱的世界做了告别,享年101岁。 得悉这个消息时,...
原创 秦... 唠唠秦始皇陵:核磁扫描出大秘密,为啥至今没人敢挖? 家人们,咱今儿个聊聊秦始皇陵,这可是中国历史上...
“青”骑兵进校园,青春宣讲“声...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7日讯(全媒体记者 唐朝昭 通讯员 张曼妮)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
原创 与... 按照你的要求,我将文章改写为更易读、增加细节,同时保持原意,并降低重复度,直接输出正文如下: --...
原创 李... 李白,这位千古诗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波折。尽管如今我们坐着高铁、飞机,去过的地方有限,但李白却在一...
原创 “... 《范进中举》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写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则故事,曾出现在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中。...
原创 曹... 司马懿在三国历史中可谓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人物,他的经历跌宕起伏,起起落落,最终为后代奠定了统一江山的...
原创 韩... 2025年6月,李在明当选为韩国新一任总统。在他的就职演讲中,他宣称,“韩国目前是世界第十大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