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晚清货币的璀璨明珠
## 一、历史溯源
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诞生于晚清时期。19 世纪后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经济领域,外国银元大量涌入,国内货币制度混乱,银两与制钱并行,交易极为不便,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在此背景下,清政府为了抵制外国银元的倾销,挽回利权,同时也为了统一货币制度,决定自铸银元。北洋机器局(后改称北洋银元局)便是在这样的历史契机下,承担起了铸造银元的重任。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北洋机器局开始试铸银元,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铸造了大量不同版别的银元,其中,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成为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品种。
## 二、设计与图案
### (一)正面设计
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正面中央镌有“光绪元宝”四字,字体端庄秀丽,笔画刚劲有力。其中,“光绪”二字居上,“元宝”二字居下,中间的满文意为“光绪元宝”。围绕在“光绪元宝”周围的是一道珠圈,珠圈外上方镌有“北洋造”字样,标明了铸造地点;下方镌有“库平七钱二分”,表明了银元的重量和成色。
### (二)背面设计
银元背面中央是一条栩栩如生的蟠龙图案。这条蟠龙造型威武,龙身矫健,龙鳞清晰可数,龙须飘逸,龙爪张扬,仿佛即将腾空而起,展现出一种威严和神秘的气势。蟠龙上方镌有英文“34th YEAR OF KUANG HSU”,意为“光绪三十四年” ;下方镌有英文“PEI YANG”,即“北洋”之意。在蟠龙图案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圆点作为装饰。
## 三、铸造工艺与材质
### (一)铸造工艺
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采用的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机器铸造工艺。从银料的熔炼开始,经过轧片、冲饼、退火、冲压等多道工序。在冲压环节,通过高精度的模具,将图案和文字清晰地压印在银元坯饼上,使得银元的图案立体感强,线条流畅。而且,每一枚银元的边齿都经过精心处理,齿边均匀规整,起到了良好的防伪作用。
### (二)材质
该银元主要材质为银,含银量一般在 89%左右,其余部分为铜等金属。这种银铜合金的配方,使得银元既具有银的光泽和质感,又具备一定的硬度,能够在长期的流通中保持较好的品相。
## 四、流通与影响
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在晚清和民国初期广泛流通。在国内,它逐渐成为了商业交易中的重要货币,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因其成色稳定、制作精美,受到了商民的普遍欢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货币混乱的局面,促进了国内商业的发展。
在国际上,它也成为了中国近代货币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当时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外国商人在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中接触到北洋造银元,对其工艺和文化内涵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货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 五、收藏价值
### (一)历史文化价值
作为晚清时期的货币,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见证了中国从传统货币制度向近代货币制度转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晚清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 (二)艺术价值
从艺术角度来看,银元正面的文字书法和背面的蟠龙图案都堪称艺术精品。文字书法体现了当时的审美和书法水平,蟠龙图案则展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线条的运用、图案的布局都极为精妙,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
## 六、真伪鉴别
### (一)看外观
真品的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图案清晰,文字笔画刚劲有力,蟠龙线条流畅,龙鳞清晰;假币往往图案模糊,文字变形,蟠龙造型呆板。真品的边齿均匀规整,齿距和齿深一致,假币的边齿则参差不齐。
### (二)听声音
用手指轻捏住银元中央,用另一枚银元敲击,真品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尾音悠长;假币由于材质不纯等原因,声音较为沉闷,尾音短促。
### (三)称重量
真品银元的重量一般在 26.5 - 26.8 克之间,假币由于材质和制作工艺问题,重量可能会与真品有较大偏差。
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元,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精美的设计和较高的收藏价值,成为了中国近代货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是货币收藏爱好者珍视的藏品,更是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