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君王和诸侯的最大悲哀莫过于一生的壮志未能实现;而对于一位大将来说,最大的遗憾则是“晚节不保”。他们为国家辛苦打拼,征战四方,眼看着就要功成名就,然而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却一败涂地,导致一生的荣光和努力毁于一旦,最终留下遗憾和耻辱。 在三国时期,有七位大将,虽然他们的生涯曾光辉耀眼,但在临终时却因为某些原因,身败名裂,甚至被人指摘一生的行为。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七位晚节不保的名将,他们各自的命运令人唏嘘。
第一位:于禁 于禁是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战功显赫,曾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出色的指挥才能。早期,他曾多次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比如攻破吕布的两座营寨,打败张绣等。然而,在襄樊之战中,面对关羽的强大压力,于禁竟然选择投降,被关羽俘虏,最终落入荆州。曹操对此深感失望,甚至感叹“我知禁三十年,怎料临危时竟不如庞德!”最终,于禁被曹魏召回,但在见到曹丕为关羽、庞德、于禁三人画的壁画后,羞愧难当,不久便病逝。曹魏追谥他为“厉侯”,这实际上是对他一生的不敬和贬低。虽然于禁在曹魏的生涯长达29年,但他晚节不保,留下了耻辱的名声。 第二位:严颜 严颜原是巴郡的镇江州防守将领,他曾在抵御张飞的进攻时被张飞生擒。当时严颜十分愤怒,言辞坚决地表示“我州有断头将军,绝无降将军!”然而,最终他被张飞释放并奉为上宾。但随即,严颜却背叛了刘璋,投降了刘备。尽管他的举动是为了保护百姓,但从历史来看,他放弃了多年来的成果,选择将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刘备。此举使得严颜的名声大打折扣,最终消失于历史的舞台。 第三位:黄权 黄权最初是刘璋的主簿,曾建议刘璋不要轻易接纳刘备,但未能说服刘璋。刘璋最终与刘备反目成仇,黄权便投向了刘备阵营。黄权在汉中之战中的战略眼光非常独到,深得刘备信任,并多次为蜀汉立下战功。然而,在刘备东征时,黄权却被任命为镇北将军,执行防御任务,并未得到更多机会。最终,黄权被孙吴军队围困,选择投降曹魏。尽管这次投降是因为无奈,但黄权的晚节也因此受损,最终未能保持其良好的声誉。 第四位:孟达 孟达的背叛可谓三国史中最为反复无常的事例之一。他曾先后三次反叛:第一次背叛刘璋,第二次背叛刘备,第三次背叛曹魏。在关羽被困麦城时,孟达私下劝刘封不必支援关羽,导致了关羽的最终失败。事后,孟达投降了曹魏,但在诸葛亮北伐时,他又想回归蜀汉,结果被司马懿擒杀。孟达的反复无常最终让他名声扫地,成为众人诟病的对象。 第五位:魏延 魏延是蜀汉的重要将领,曾在多次战斗中表现优异,尤其是在汉中之战中,他表现得尤为突出。然而,魏延在诸葛亮去世后逐渐显露出他的问题。他不听命令,私自决策,最终被认为有反叛之心。虽然魏延最终并未背叛蜀汉,但他的行为已经无法容忍,最终被蜀汉剖析,导致了自己的惨死。他的晚节不保,成为了蜀汉历史上一段沉痛的记忆。 第六位:陆逊 陆逊,字伯言,是孙吴的杰出军事指挥官。他因在火攻和巧妙谋略方面的突出表现,屡屡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晚年的陆逊却卷入了孙吴内部的权力斗争,参与了立储之争。这让他与孙权的关系恶化,最终被责备,精神受挫,在郁闷中去世。陆逊的晚年悲剧和一生的光辉成就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七位:关羽 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和蜀汉的顶梁柱之一,拥有着无数的荣誉和战功。然而,在刘备东征后,关羽单独守卫荆州,面对曹魏的进攻,他却没有得到孙吴的支援。关羽的孤军奋战最终以失败告终,荆州被孙吴夺走,关羽被俘斩杀。关羽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失利,也反映出他与盟友关系的破裂,最终导致了他的一生功名的毁灭。 这些将领的命运各有不同,但共同点在于他们在事业的最后阶段因某些失误或错误的决策,导致了晚节不保。对于他们来说,曾经辉煌的生涯最终成了众人评头论足的对象,名声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