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成为东吴的主公,离不开哥哥孙策的早逝。若孙策不早死,东吴的基业肯定轮不到孙权继承。 孙策初时只有一千多兵士和一些门客,背后几乎没有任何支撑,但他凭借这点力量,通过自己的号召力,吸引了不少人才,逐渐扩展了自己的势力。经过一系列战斗,他击败了曲阿的刘繇、吴郡的许贡和会稽的王朗,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地盘。此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并占领丹阳,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朝廷最终封他为吴侯。 从孙策的崛起过程中可以看出,孙策完全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战略扩展了势力。在取得了一定的基础后,孙策进一步扩张,先后打下庐江、黄祖、豫章太守华歆等地,完成了统一江东的伟业。到这时,孙策已经成为汉末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连曹操也感到与之抗衡困难,不得不通过联姻来安抚孙策。 然而,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孙策却因一次意外遭遇不幸。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正在与袁绍交战,孙策认为这是一个攻击许都的机会,他计划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计划未能实施,因为他在一次打猎中遭遇了刺杀。 那一天,孙策在丹徒山打猎时,因骑马太快与随从拉开了距离,最终落单。他遭遇了三名许贡门下的仇敌,这三人前来报仇。尽管孙策英勇作战,击杀了一名,但最终还是被其他两人射中面颊。幸运的是,孙策的随从及时赶到将其救回,但他仍受了重伤,伤情愈发严重。孙策深知自己命不久矣,于是开始安排后事。正是在这个时刻,年仅十九岁的孙权接管了江东的权力。
孙权接管江东后,迅速稳定了局面,重用周瑜、张昭等人,保持了政权的稳定。同时,孙权也积极拓展疆土,平定了庐江的李术之乱,收复山越,并为哥哥报仇击杀了黄祖。经过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手段,孙权成功地联合刘备对抗曹操,并在赤壁之战中大获全胜。此后,孙权继续在荆州取得胜利,最终在公元229年登基称帝。 然而,尽管孙权在外拓展政权,内政稳固,处理哥哥孙策后事的态度却显得颇为冷漠。孙权在登基之后对父亲孙坚和哥哥孙策进行了追谥。然而,在具体的追谥上,孙权的做法显得格外“吝啬”。他将孙坚追谥为“武烈皇帝”,而孙策则仅被追谥为“长沙桓王”。这其中有明显的区别。 从历史角度来看,孙策对东吴的建立贡献远大于孙坚,但孙权却并没有将哥哥追谥为皇帝,而是简单地封他为长沙桓王,且该爵位并不允许世袭。这种安排明显存在问题,因为如果按照当时的继承顺序,孙策应当享有更高的荣誉。 更为残酷的是,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虽然在孙权登基时已经长大,但孙权并未给予他继承权。他只封了孙绍为“吴侯”,而且很快便将其封号改为“上虞侯”。孙策的血脉在孙绍之后几乎完全断绝。孙绍的儿子孙奉最终也被孙权的孙子孙皓所杀,至此,孙策的后代彻底消失。 孙权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哥哥孙策及其后代的冷漠。孙权虽然在外展现出一位霸主的雄风,但对哥哥的贡献和后代的利益却表现得极为“凉薄”。这种冷酷的手段,或许和孙权的权力心态有关。孙权在考虑国家继承时,不想让孙策的后代拥有任何威胁,避免他们对自己的政权构成挑战。更重要的是,孙权并不愿意承认哥哥孙策的丰功伟绩,因为那意味着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相对较低的起点和不小的局限。 孙权此举也能从其他历史人物的做法中找到类似的影子。例如,汉光武帝刘秀在面对哥哥刘縯时,同样没有将其追谥为皇帝,而只是简单地封为“齐武公”,从而避免了刘縯的儿子对皇位的威胁。而孙权的做法,比刘秀更为冷酷,因为他不仅剥夺了孙策的尊荣,还拒绝让孙策的后代继承爵位,这种“凉薄寡恩”的做法也加剧了孙权政权内部的紧张关系。 从整体来看,孙权对待哥哥孙策和其后人的态度,既显得极其冷血,又充满了自私的考量。历史中,许多帝王都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类似手段,但孙权的冷酷手段却让人感到其极度缺乏亲情和义气。这种做法虽然确保了他在当时的稳定,但也为后来的东吴政权埋下了隐患,最终在孙皓时期,东吴的基业彻底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