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秋,唐肃宗在至德二年下令唐军与安禄山的燕军展开决战,这场著名的“香积寺大战”最终对双方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是精锐部队的严重伤亡。许多历史学者认为,正是因为这场战争中双方的精锐损失,唐朝未能重新控制河北的藩镇。 然而,唐肃宗急于决战的原因,并非仅仅是军事考虑,更与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密切相关。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句名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意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必须是唯一的,不能有两个帝王。但唐肃宗刚刚登基时,局势并非如此简单。
当时,安禄山的军队先后攻占了长安和洛阳,这使得唐朝的正统地位遭到严重挑战。长安和洛阳,作为唐朝的两个京城,其沦陷几乎意味着朝廷的合法性受到了质疑。面对这一局面,唐玄宗选择了逃亡,而唐肃宗则在一些文武大臣的支持下仓促登基称帝,开始整合力量反抗安禄山。在此同时,安禄山也自立为帝,建立了“燕朝”,使得中国的局势陷入了唐朝和燕朝对峙的状态。 此时,天下豪杰对于未来的局势各有看法。一部分人认为唐朝仍然有复兴的希望,毕竟唐朝的传统根基深厚。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长安和洛阳都已失守,而唐肃宗的即位并非源于正式的禅位,缺乏足够的法理性,因此不看好唐朝的未来,反而认为燕朝可能取而代之。这样的局面,对唐肃宗来说非常不利。 除外部压力外,唐肃宗还面临着内部的挑战。唐肃宗的皇位并非由唐玄宗亲自禅让,而是因为突发的局势被迫称帝,许多朝臣心中依然认同李隆基作为大唐天子的地位,这使得唐肃宗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稳固。此外,唐玄宗的另一个儿子——永王李璘,也在背后积极争取支持,表面上是为了帮助平定安禄山的叛乱,但实际上,李璘的目的很可能是取代唐肃宗。李璘认为,如果他能为平定叛乱立下更大的功劳,那么凭借自己的实力也许能登上皇位。 因此,唐肃宗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必须采取果断措施,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夺回长安和洛阳,巩固自己作为正统皇帝的地位,并树立自己的威望。香积寺之战,正是在这种复杂背景下爆发的。 至德二年秋,唐军联合回鹘等部族开始向长安进军,准备反攻。然而,正当唐军准备出击时,安燕政权内部发生了剧变——安禄山被刺杀,燕朝的高层陷入混乱,这为唐军的胜利增添了不少机会。 在香积寺一带,唐军与燕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双方大军总数超过二十万,战斗从中午持续到傍晚,长达四个时辰。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战场上尸横遍野,燕军损失惨重,唐军斩杀了六万多名燕军士兵。尽管唐军在这一战中取得了胜利,但损失也极为严重,几乎与燕军的损失相当。 这场激烈的战斗不仅让燕军的精锐部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也使得长安成功被唐军收复。然而,即便如此,唐朝的精锐部队也已经损失殆尽,恢复盛唐的辉煌已变得几乎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