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陵分为三处,分别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以及辽宁的关外三陵。清东陵在民国时期遭遇了严重的盗掘,地宫几乎被掏空,而清西陵和关外三陵则相对保存较好。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未被盗的清朝皇陵,以及为何清东陵会被盗得如此严重,而清西陵和关外三陵能够幸免。
1928年夏天,民国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名,带领部队进入清东陵的马兰峪区域,开始盗掘。清东陵的建设始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当时顺治皇帝去世后,陵墓的建设开始进行。清东陵内埋葬了五位皇帝,包括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孙殿英最初的盗掘目标是康熙的清景陵,但由于地宫积水严重,他不得不放弃。而后,他将目标转向了乾隆,认为乾隆作为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地宫内必定埋藏着大量珍贵的陪葬品。
孙殿英果然从乾隆的清裕陵中获得了丰富的宝物,而他对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也展开了盗掘。由于乾隆和慈禧在世时奢华的生活方式,地宫中藏有大量珍贵物品,孙殿英甚至动用了三十辆骡马车来运输这些宝物。然而,虽然他没有继续盗掘其他皇陵,清东陵却没有幸免,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当地土匪王绍义和张尽忠联合清东陵的守陵人穆树轩再次展开盗掘,导致陵墓遭遇了多次洗劫。
然而,顺治的清孝陵却在这场浩劫中幸免于难。顺治生前提倡简葬,他死后按照满洲传统火化,遗骨被安放在骨灰盒中埋入清孝陵地宫。由于地宫中几乎没有陪葬品,清孝陵得以避开盗墓贼的关注。
与清东陵不同,清西陵的保存状况相对较好。清西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其中包含了雍正、嘉庆、道光和光绪四位皇帝的陵墓。在这四座陵墓中,只有光绪的清崇陵遭遇了盗掘。1938年,一伙不明身份的盗墓贼进入清崇陵,他们似乎对陵墓内部非常了解,甚至通过破解防盗设施顺利进入。这使得有猜测认为,这伙盗墓者可能是当年参与修建陵墓的工匠,或者与当时的民间抗日力量有关,毕竟有传闻称盗墓所得的物品被用来购买军需物资。
尽管如此,清西陵的大部分陵墓依然保存完好,只有清崇陵遭遇了破坏。1980年,文物保护人员在清泰陵发现了一个小型盗洞,但经过调查,发现盗洞并未深入,因此清泰陵依旧保存完好。有关是否发掘清泰陵的问题,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提出,应避免在当时技术条件下进行发掘,以免损失珍贵文物。
清西陵能保存得较好,部分原因在于其地理位置偏远,雍正当时几乎没有花费太多成本将周围居民迁走,使得陵区一度荒无人烟。此外,陵墓内的皇帝生活较为简朴,也减少了盗墓贼的兴趣。
最后,关外三陵是清朝皇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关外三陵包括清永陵、清福陵和清昭陵,分别埋葬了清朝皇室的祖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关外三陵之所以保存完好,首先因为皇帝们都实行了简葬,火化后墓中没有丰富的陪葬品,因此并未吸引盗墓者。此外,张作霖和后来的伪满洲国政府也对这些陵墓进行了保护,避免了盗掘的发生。
总体来说,清朝的皇陵是否遭到盗掘,与皇帝生前的奢华程度、陵墓的保护措施以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通过历史的教训可以看出,简朴的葬礼和对陵墓的保护措施,是防止盗墓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