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决战前,蒋介石能把国军安全撤出东北吗?
迪丽瓦拉
2025-10-18 22:32:22
0

全文共2396字 | 阅读需6分钟

1945年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这也是蒋介石的人生巅峰。国际上,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跻身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国内,蒋介石的国府借助抗战消灭了众多军阀,其势力相比于抗战前有了极大的扩张。正是携大胜之威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企图消灭我党一统天下。

但蒋介石忘记了战争靠的不只是武器还有民心的向背,仅仅三年就一败涂地逃亡到小岛上。等到他晚年回忆这一段历史时,他认为最大的失误是没有把在东北的精锐部队撤出。那么,蒋介石真有本事在1948年将部队撤出来吗?

想要知道蒋介石的精锐为什么要撤,就得知道他的精锐是怎么进来的。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有这样一个共识——得东北者半天下。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东北的戏份一直不多,其原因是这里长期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东北能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两党争夺的焦点还是要从民国说起。

东北进入历史舞台还要从清末人口激增说起,人口的激增工农业也跟着发展了起来。张作霖统治东北后更是大力鼓励移民和开荒,东北地区也是在民国时代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从一个绝对配角变成了主角。

日本在占领东北后,把整个东北变成了与美苏争霸的前进基地。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也在张大帅统治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楼。1949年东北钢产能达到全国91%,铁产能为全国71%。军工产能也同样占到了全国九成。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拿鞍山的昭和钢铁厂来说,当时该钢铁厂年产钢材75万吨,达到了日本钢产量的1/5。

如果跟关内比就更夸张了。在蒋介石这个买办政府的倒行逆施下,关内钢产量跟西汉一个水平,年产能只有900吨。到了1945年随着日本本土被美军炸了一个稀巴烂,伪满洲国工业产能更是超越了日本本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后方。至于农业就更不用说了,东北是典型的地广人稀。东北的大豆、大米可以支撑起日本常年的战争消耗。

昭和钢铁厂

当然了,我们在谈东北经济发达的同时,也不要忘了这种经济不过是为日本输血的殖民地经济,本质上并不能造福广大人民。

日本在东北实行配给制,普通城市市民每月分到9公斤低质粮食,农村每人每月是6.5公斤粮食。东北配给制下的这一数字还不如关内江南地区。在那个没有副食的时代,每天6两粮食确实无法满足一日三餐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伪满洲国每年粮食产量极高但东北却是饿殍遍野,民皆菜色。

至于工业更是畸形的存在。东北地区虽然以“满洲国”这一国家形式存在,但重工业占比超过80%,这就导致普通民众生活必需品奇缺。到了1945年别看东北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日本本土,但大量工商业实体倒闭,整个东北不过是一座大型的兵工厂而已。

沈阳兵工厂

但无论怎么说,对于当时的两党来说,东北就是决战之地,谁能掌控东北谁就可以说具备了造血能力。抗战胜利后,东北地区由苏军占领。我党八路军根据地大部分都在北方,朱老总命令两万名干部以及大量部队前往东北接收各大城市。国民党主力都在南方想要到东北主要依靠美国人提供的海运和空运,所以我党先一步接收了东北地区。

蒋介石自然不能容忍,便命令杜聿明带领大量精锐部队进攻东北地区夺取这一战略要地。为了能够拿下东北,蒋介石把最精锐的新一军、新六军等调到杜聿明手下,还给杜聿明配了一个郑洞国当副手。我党刚入东北没有民众基础,在一番激战后退守松花江以北。

辽沈战役

国府在东北的问题与在关内相似,由于国府在东北的倒行逆施,整个东北的实力对比快速发生变化。到了辽沈战役前,东北国军只能在锦州到长春一条线上被动防御,战略决战就在眼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东北精锐撤出才摆上了蒋介石的桌子上。但随着国府内部一番争吵,蒋介石还是把部队留在东北,企图搞一出“中心开花”,消灭东北野战军主力。当然,国军的中心开花也没有成功过。国军在辽沈战役中一败涂地,50万国军精锐大部分被消灭在东北地区。

既然知道国军是怎么来的了,我们现在就看看国军是怎么没的。当年杜聿明打穿东北靠的是几个美械军,但这把尖刀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生锈了。1946年蒋介石在关内全面向我军开战,到了1947年又在陕北和山东搞起了重点进攻,与此同时还让白崇禧在华中“围剿”中野。在这样的局面下,东北国军完全得不到补充。

陈诚到东北的一大要务就是整顿东北军务,他的办法就是把保安团补充到正规军里。他的初衷是给精锐部队补充一些炮灰用来填线,但国军的体制导致这些部队填进去后非但没有提高正规军战斗力,反倒是把正规军给带得越来越差。更重要的是这些杂牌加剧了本就难以补充的机械化装备损耗。两军野战能力已经不在一个水平线了。

如果陈诚刚到东北就全军撤出还是有可能的,但到陈诚快离任的时间段,国军在东北靠自己已经什么都做不了了。

来看辽沈战役前双方的实力对比,我军总兵力达百万,其中野战军70万之多,其他为一些地方部队。

相比之下国军只有约52万人,这里面长春的10万部队被围死了,新7军(新1军整编后)被零敲碎打一年多战力所剩不多,其他部队如果能野战打赢当初就不会丢四平。锦州的15万守军没有什么主力,第六兵团司令还是一个滇军将领。沈阳的15万守军最强战力竟然是周福成的东北军和青年军207师。国军这边掰手指头算唯一能打的就是廖耀湘兵团的10万人了。

所以,卫立煌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蒋介石要固守待形势有变和训练部队。如果真按蒋介石的想法把沈阳守军都撤到锦州,这20多万人连带着机关和家属,从沈阳走到锦州就得走十多天。此时所有的乡村都已经是我军天下,国军如此大规模的移动是不可能不被发现的。这些部队可能还没渡辽河就已经被消灭了。

所以,当初蒋介石与卫立煌争论关于撤守问题本就没什么好争论的。其实双方争论的也就一个问题,到底谁把丢沈阳的责任给背了。蒋介石不想让陈诚背所以把卫立煌调到沈阳,卫立煌也不想背所以考虑固守待变。

卫立煌

其实,当时的情况最好的结果就是廖耀湘兵团,趁着东野大军进攻锦州和阻击东进兵团,在营口逃跑。但蒋介石犹豫不决,杜聿明的建议没有执行,廖耀湘的10万部队就这么葬送在了东北战场。可以说,蒋介石在晚年都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怎么输掉东北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部... 在上世纪80年代,长篇小说《红日》的作者吴强曾向粟裕请教:“粟司令,我打算写一部关于华东部队的长篇小...
原创 孙... 孙权成为东吴的主公,离不开哥哥孙策的早逝。若孙策不早死,东吴的基业肯定轮不到孙权继承。 孙策初时只有...
原创 唐... 在中晚唐时期,士兵哗变现象频繁,几乎成了常态,许多节度使死于士兵的暴动。这个时期的“兵变”事件极为严...
原创 三... 严颜是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将领之一,深受刘备和蜀汉将领的信任。尤其在刘备攻占益州的过程中,严颜的帮助至...
康熙通宝赏析 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清代钱币以其规整统一的形制、精湛的铸造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其中,“康熙通...
原创 韩...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涌现了许多令人铭记的将领,但能被誉为“兵仙”的,唯有韩信一人。无论是“背水一战”...
原创 被... 在清朝历史上,李卫是最著名的封疆大吏之一,名列前五。他的形象大多通过影视作品为人们所熟知,但历史上他...
原创 努...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努尔哈赤归天 明天启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即1626年八月十一日下...
原创 张... 1928年6月4日,沈阳的皇姑屯车站发生了一件震惊全东北的重大事件。那天,“东北王”张作霖的专列缓缓...
原创 日... 问题:如何才能每天读到这样的故事呢? 回答:请动动手指点击上方“关注”小编! 在古代中国,社会普遍存...
时代印记:民国袁世凯系列钱币鉴... 在中国近代货币史的画卷中,民国初年以袁世凯肖像为主要图案的系列钱币,占据了独特而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们...
原创 如... 二战时期,中日两国爆发过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这场冲突中,日本作为侵略者,最终被中国打败,付出了惨重的...
原创 司... 司马懿到底是什么人?是《军师联盟》里那个鹰视狼顾、小心翼翼的“打工人”,还是《三国演义》里那个被诸葛...
原创 家... 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曲阜孔府的意外发现:揭开字辈的神秘面纱 清乾隆九年(1744 年),山...
原创 南... 1927年8月1日,党的领导下的起义军在南昌爆发了起义,成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经过...
原创 1... 1971年,美国公民护照上禁止前往的国家名单中,中国被划掉了。远在海外的杨振宁很高兴,随之而来的难题...
原创 杨... 杨玉环,字太真,出生于公元719年,去世于公元756年,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女性人物,也是中国古代四大美...
原创 民... 清朝的皇陵分为三处,分别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河北易县的清西陵以及辽宁的关外三陵。清东陵在民国时期遭...
原创 成... 毛主席曾在诗中提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句诗并不是在贬低成吉思汗,而是表达了创...
石破茂通篇未提日本战争罪行的讲... 尽管面临日本右翼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即将卸任的日本首相石破茂仍在10日傍晚召开记者会,公开发表了他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