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丢失街亭的是赵云,诸葛亮会“挥泪斩杀”他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有很多层面的考量。让我们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两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如果是赵云失守街亭,诸葛亮会如何处理。
马谡失守街亭:导致北伐失败的关键
在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原本占据优势,按照常理,虽然攻占长安的机会不大,但成功占领陇右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然而,马谡的愚蠢指挥使得街亭失守,这一失误直接暴露了蜀军的后路,迫使诸葛亮不得不选择撤退,放弃了本可以轻松得到的陇右。就这样,蜀军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失败后,蜀军的将领们一致认为街亭的失守是导致战败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马谡的指挥错误。因此,诸葛亮不得不做出决定:斩杀马谡,以示警戒和负责任。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挥泪斩马谡”。
马谡的死:是因为他立下军令状
许多人认为马谡的死有些冤枉,甚至有人说他不过是诸葛亮失误的替罪羊。的确,马谡在战败后并非完全没有辩解的空间,但有一个关键点:他在失守街亭前,曾亲自立下军令状,誓言若失败,必以全家性命为赔偿。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若不执行军令状,恐怕会失去整个军队的信任。
而且,马谡是诸葛亮亲自提拔的人。刘备临终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是个言过其实的年轻人,不宜重用。但诸葛亮心软,出于对马良(马谡的哥哥)和蜀汉人才匮乏的考虑,依然选择了提拔他。当马谡失守街亭时,其他将领的眼光都聚焦在诸葛亮身上,若诸葛亮不斩马谡,便无法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军中的纪律。因此,马谡的死,既是因为他立下的军令状,也是因为他背负了诸葛亮亲自提拔的重担。
如果是赵云丢了街亭,结果会不同吗?
假如失守街亭的是赵云,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赵云作为五虎上将之一,战功赫赫,他在蜀军中的地位极高,深得刘备、诸葛亮和全军上下的信任。即便赵云丢了街亭,他的地位和过往的贡献会使得他获得更高的容忍度。
首先,赵云要是接手守卫街亭,诸葛亮肯定也会让他立下军令状,这已经是诸葛亮的惯例。但由于赵云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将,他的指挥和决策能力得到全军的认可。如果赵云失守街亭,蜀军的反应不会像对待马谡那样强烈。毕竟,赵云是蜀军的精神象征,如果连他都失守,其他人怎么可能战胜敌人?
其次,赵云即使战败,按照军令状,他应该承担责任,但考虑到他在蜀汉的特殊地位,诸葛亮和其他将领不会轻易让他死。毕竟,赵云曾两次救过刘禅的命,他不仅是一个将领,更是蜀汉的重要人物,诸葛亮不可能为了遵守军法而轻易斩杀他。
正史角度:马谡失误的更深原因
从《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马谡被斩有更多实际原因。首先,马谡没有遵守诸葛亮的指示,放弃了城池,错误地将军队驻扎在山上,最终被魏军击败。其次,马谡作为指挥官,面对魏军围攻时,选择了放弃大部队,带着亲兵逃跑,甚至没有向诸葛亮请罪,隐藏起来,这种缺乏责任感的行为,让他在蜀军中失去了信誉。
另外,诸葛亮原本就反对让马谡担任前线指挥,因为马谡缺乏实战经验。然而,诸葛亮仍然听从了自己的判断,结果导致了街亭的失守。为了保全军心,诸葛亮不得不做出斩杀马谡的决定。
结论
无论从《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的角度来看,如果赵云丢失了街亭,结局会大为不同。赵云作为蜀汉的顶级将领,即便发生失误,诸葛亮也不会轻易斩杀他。相反,赵云的特殊地位和过去的英勇表现,会使得他在失败后得到宽容和保全。因此,假如赵云丢失街亭,诸葛亮会采取其他方式处理,而不会像马谡那样直接斩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决定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有着深刻的考量。诸葛亮斩马谡,既是为了震慑全军,也是为了自己在众将中的威信。而如果是赵云,或许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因为赵云的地位和贡献,早已超越了一个普通将领的范畴。